上海因新冠疫情封城兩個多月, 六月初得以解封。居住那裏多年的連女士說,自己一家就要離開了。
連女士自己在上海成家立業,因為小孩教育等種種考量,疫情前她與丈夫就已經凖備離開上海。 她說,三月以來上海封城打亂計劃,但也加深了他們離去的決心。
「住過國內外很多城市,上海對我來說是最能平衡舒適生活和職業前景的地方。但這次封控政策和種種亂象,令我感到失望和絶望……意識到它是在特殊的事件中依然不能獨善其身的一座中國城市,」她說。
連女士是眾多逃離上海,逃離中國大陸的一員。 無論外籍或本地人士,上海此次嚴苛的封控措施以及期間食物短缺等亂象,讓許多人開始思考和計劃離開這座城市,抑或移民外國,再次引爆人們對「潤」現象(英文「run」的諧音,意即移民海外)的討論。

什麼是「潤」?
作為網絡用語,「潤」過去一兩年開始出現在中國互聯網上, 疫情之前比較偏重討論中國女性和性少數人群感到社會環境變得越加不友好,有想逃離的想法。 譬如女性即便受過高等教育,還要被稱作剩女,認為她們對社會沒有貢獻; 男性不能女性化等等。
因上海疫情和解封後出現的出逃現象讓該用語爆紅,成為繼「內卷」,「躺」平之後,在中國年輕一代廣為流行的最新用語。
根據中國知乎網站,「潤」是指移民海外的代稱,「華潤萬家」則是網民對中國人移民到海外各個國家的戲謔之稱。事實上,「潤」在新冠疫情爆發後,就時不時在中國互聯網上出現,多指年輕人在社會生活中承受各種擠壓,移民和打算移民的現象。
上海三月封城以來,網上市民針對移民議題的討論和搜索驟升,有關「潤」的討論,一夜之間在中國互聯網炸開,成為當下網上最熱門的字眼。
因此有關「潤」的種種討論及分析,被中國網民戲稱為「潤學」。專門討論潤的「華潤萬家」網站成立,吸引成千上萬的網民參與討論。
不若前幾年的熱門字眼「躺平」或「內卷」,是描繪中國的年輕世代社會壓力下如何無奈,從而放棄的職場或學業競逐,「潤」則是聚焦出逃和移民的踐行和訴求。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 Max Planck Institute)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所長項飆向BBC中文分析稱,現在在網路上談論「潤」乃至「躺平」的人,基本上都是年輕人,事實上他們很難移民,是既「潤」不出去也無法「躺平」的人。
「在上海生活,你要怎麼躺平?除非你有三套房,」他說。他解釋說,比起「內卷」或「躺平」,潤是社會壓力更加激烈化的象徵。
項教授補充說: 「從『內卷』,『躺平』到『潤』,這其中有很大變化。『躺平』和『內卷』講的是壓力,『潤』則是加上壓迫和壓抑。所謂壓抑包含情緒方面,亦即人的生活方式,或性別都跟這有關係的。譬如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卻被批評為剩女,稱他們沒為社會做出貢獻。男孩舉止女性化被抨擊娘炮遭打壓,這些都造成年輕人想要『潤』的慾望或討論...所以『潤』不僅僅是壓力還是壓抑。」 (相關報導: 「如果我不知道它是什麼,會以為它是個7、8歲的孩子」 Google工程師:AI程式已有自我意識! | 更多文章 )
三月末上海封控後,在中國知乎網站有關潤的詞條之中,一則「潤是什麼」個詞條,就有8百多萬的瀏覽量。其中,署名HAHA的網友回答說:「中國青年三種選擇:卷、躺、run。」 他補充說: 「可悲的是有的人既沒有精力和毅力去卷,也沒有背景可以讓自己躺平或run,自己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工廠日復一日的打工,幻想著買三居室、娶白富美、割別人韭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