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26日發布最新報告,列出大湄公河地區的224種新物種,包括在緬甸中部偏遠死火山「波巴山」陡峭山坡上發現的新物種「波巴葉猴」。該報告強調有必要保護該地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棲息地。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WWF)公布的最新報告列出大湄公河地區的224種新物種,該地區包括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緬甸,而湄公河地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老虎、亞洲象、中南大羚(saola,極其稀有,又稱為「亞洲獨角獸」)等數千種物種的家園。
這224種新物種包括波巴葉猴(Popa langur),這種猴子的著名特徵是灰色毛皮、眼睛附近有形似眼鏡的斑塊、朝前的鬍鬚,牠也是這224種新物種裡唯一的新哺乳動物。此外,這224種新物種還有數十種新發現的爬蟲類、蛙類、蠑螈、魚類、155種植物,包括在寮國發現的唯一已知的多肉竹子。
The World Wildlife Fund’s (WWF) new report from the Mekong region identified 224 new species including the ghostly monkeyRead more- https://t.co/aOn3DJkbe9 pic.twitter.com/wdpnFHhg4Z
— BreezyScroll (@BreezyScroll) January 27, 2022
該最新報告稱,波巴葉猴是依據最近收集的骨頭與100多年前收集的標本做基因比對而確定其存在。長期以來,科學家根據從緬甸野生猴子糞便提取的DNA,懷疑緬甸可能有新的靈長類物種,但難以找到證據證明。因此,科學家轉而研究保存在英國倫敦、荷蘭萊登(Leiden)、美國紐約、新加坡等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歷史標本。
世界自然基金會與國際野生動植物保護組織合作,201年使用相機捕捉到波巴葉猴的影像。該研究的關鍵是保存在倫敦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100多年前的標本,這是20世紀英國動物學家蕭特瑞吉(Guy C. Shortridge)於1913年收集的猴子標本,德國靈長類研究中心(German Primate Center)、國際野生動植物保護組織(Fauna and Flora International)、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攜手合作,重新檢視相關標本與數據,而國際野生動植物保護組織在去年底報告了這項新發現。
224 new species listed in the World Wildlife Fund's latest update on the greater Mekong region.Dozens of newly identified reptiles, frogs and newts, fish and 155 plant species have been recorded in the report.DETAILS: https://t.co/V1mKrXBAwT #9News pic.twitter.com/hHX2rYtTSR
— 9News Australia (@9NewsAUS) January 26, 2022
研究人員預估波巴葉猴的現存數量可能只有200至250隻,並指出波帕葉猴可能曾在緬甸中部廣泛分佈,但目前僅少數群體倖存,大多棲息在波巴山(Mount Popa)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最新報告指出,波帕葉猴被列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上的極度瀕危物種,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追踪的13萬8000個物種中,超過3萬8000個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
儘管人類不斷向熱帶森林與其他野生地帶擴張,但大湄公河地區的大部分地區仍然鮮少有人探索,每年都會在這個地區發現數十種新物種。 (相關報導: 恐龍後最大生物滅絕!世界自然基金會警告:未來十年,逾百萬物種恐將滅絕 | 更多文章 )
世界自然基金會列出的224種物種是在2020年發現,但原訂去年發布的報告延後到今年才公布。世界自然基金會表示,包括這份最新名單在內,科學家從1997年以來,已在該地區發現超過3000種新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