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正觀點:高教改革春雷驚蟄,守衛半導體護國神山群

對岸成立「集成電路(半導體)學院」,發展核心技術,台灣也要強化產學創新,以守衛「護國神山群」。(圖片來源:台積電)

立法院正在審議「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以下簡稱產學創新條例)草案,未來條例完成立法之後,國立大學就可以據以成立「研究學院」,部分關心大學教育及產業發展的學者和學生認為產學創新通過後,有可能就成為通案,恐有流於浮濫之虞,失去沙盒實驗的精神,因此表達對條例草案高度關切之情。

迄今大多數的評論是從學術自由、大學自治及校園民主的角度表達對條例草案審慎的態度,希望能夠限縮校長的權力,監督會的校內委員能夠以民主的機制產生,並且增加學生代表,此外擔心法令過度的鬆綁將會讓大學變成法外之地,社會形象不好的財團可能將觸角伸入校園,呼籲條例的審查不應急就章。

面對高教與產業發展的全球競爭,教育部的立意完善,勇於突破,國人當給予高度的肯定。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條訂得再詳盡也不足以防弊,成敗的關鍵還是在於未來審查「研究學院」申請案時,政府勢必要有周延的配套措施,在審查申請時尤其應嚴加把關,未來並做好「研究學院」的績效考核。

基本上,產業創新條例草案是最近10年以來,高教改革最重要的一項希望工程,試圖在現有台清成交等幾所研究型的大學,以發展國家重點領域為導向,大幅鬆綁法令,建立創新的機制,由參與的企業出資,再加上國發基金撥款,成立產學共同治理的「研究學院」。

然而,有評論指出先讓「研究學院」穿上了國立大學的制服,同時擔心公務體係先天與生俱來的僵化與保守心態,不得不尋求補救之道,只好穿著衣服改衣服,於是特別擬訂鬆綁條款,恰似在衣服上這邊開一個洞,那邊又開一個洞,放寬會計四法、國有財產法、大學法、學位授予法、政府採購法、人事與薪資等相關規定。

這樣的思維可說用心良苦,創新條例所引發了巨大的變革,顯然觸及深層的體制課題,寄望創新體制能夠讓結果有所突破。法規上的鬆綁的確是一個令人振奮也不失可行之道,然而這終究是一條頗為迂迴曲折的窄路,何不思考如何截彎取直,脫胎換骨,另行新開闢出一條康莊的大道?

與其法規鬆綁,不如截彎取直

顯然地,半導體(含IC設計、晶圓製造、封裝及測試)應該就是產學創新條例優先適用的國家重點領域。目前半導體產業已是經濟發展、國家安全及基礎建設的關鍵,IC晶片在各行各業無所不在,亦已是全球兵家必爭之地,例如美國將提撥500億美元(約新台幣1.4兆元)、歐盟斥資1,450億歐元(約新台幣4.93兆元)、中國將投注10兆人民幣(約新台幣44.1兆元),全力扶助半導體產業,以提高IC晶片的自製率。

在半導體産業成為美中殊死博弈及全球爭霸的戰略佈局時,今年4月22日清華大學(北京)宣布成立「集成電路學院」,也就是台灣所稱的「半導體學院」,宣稱這個學院將瞄準晶片「卡脖子」難題,盼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養半導體頂尖人才,支撐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自主創新發展。 (相關報導: 司馬亮觀點: 台積電是台灣的護國神山?別做夢啦! 更多文章

2020年台灣半導體產業產值約新台幣3.22兆元,排名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晶圓代工及IC專業封測全球第一、IC設計全球第二,而且台積電佔有全球92%的先進製程(10奈米以下),半導體產業已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提升我國的國家安全、全球政治與經濟的影響力,現階段政策呼之欲出的「半導體研究學院」,確實符合國家產業、科技及經濟發展的戰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