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總統大選,時任總統的民進黨蔡英文以817萬票,徹底將國民黨韓國瑜「按在地上摩擦」,綠營幾乎可說是迎來繼2000年後的極盛頂峰,藍營相較之下則是一片愁雲慘霧,不僅總統大選輸掉,就連立委選舉都是一敗塗地。這是2016年的真正慘敗後的「第二次真正慘敗」。
2020年的慘敗與2016年的慘敗不同的地方在於:2020年真給藍營本身及選民一種「風雨欲來,解組在即」的真實危機感。因為,2016年時的國民黨,面對的也不過就是戰敗後的自身體質調整,以及新任民進黨政府的「行政追殺」,大體上「雖是重傷,但還算扛得起」。
2020年的國民黨可就沒這麼「好運」。
在2020年初的慘敗後不久,時任高雄市長、2018年「一人救全黨」的韓國瑜面臨罷免危機,罷免雛形基本底定,且隨著「菊系親信」Wecare尹立等發起罷韓者的炒作成功,增加罷韓成功率,到了罷韓前夕幾乎是百分百成功,儘管韓國瑜試圖淡化罷韓仇恨氛圍,不過仍是力有未逮,最終遭罷免成功。而在罷韓成功當晚,時任高雄市議會議長的許崑源即傳出輕生的遺憾消息。緊隨其後的是「預料之外的高雄議長補選」以及「高雄市長補選」。
總的來講,國民黨2020年面對的是全國性選舉大敗後,無法從選戰模式脫離,還要立即整備殘軍迎戰下波大戰的「噩夢模式」。

國民黨長期累積下來的組織文化相當有趣,往往大戰失敗後,黨內自己人的檢討往往不是客觀做起,而是找出戰犯,將之抓出來「祭旗」,天真以為將某些人抓出來「斬立決」,國民黨便能立馬迎接重生。
至於選前,團結都是裝出來的。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趙少康曾在國民黨中常會的專題演講上,曾向泛藍陣營喊話,「團結,我們都不一定能贏,不團結一定輸」,不過按照國民黨的正常發揮來看,在場人等聽進去者又有幾個,在場的諸位,只見江啟臣顯出一臉凝重及認真。
趙少康的話直接點出國民黨的長久問題,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國民黨看在台灣的社會大眾眼裡,國民黨就是一個「選前裝團結,選後不團結」的「笑話政黨」。
國民黨主席這位子之所以難做——特別是大敗後的主席位子,通常不離「三難」:整合難、改革難、做事難。
意見一大堆 經常來作對
國民黨內——或說自認是泛藍「新穎革新派」、「開放自由派」等不管是用什麼名稱稱呼自個兒的人,都喜歡「出張嘴」,不論主席及其領導團隊怎麼做,總有一堆意見,真要詢問其有什麼意見以及肯不肯下來一同執行,人又總是跑得沒影兒。到了需要執行的時候,這類人又會跑出來「發表高見」,或者乾脆指責領導團隊沒有聽他們話,沒有「開大門,走大路」,實際上不合他們口味就是沒有替他們開門、替他們闢路。
所以才說,國民黨整合很難。
改革要做了 意見又一堆
猶記得江啟臣去年開始弄黨務改革的時候,改革八字都還沒一撇,已經開始有人提出質疑,從江啟臣可能放棄九二共識、無法提出足以回應兩岸關係驟變跟中美博弈的兩岸論述,到江啟臣青年政策等,無一不質疑。 (相關報導: 風評:21歲的「九二共識」從神針變雞肋 | 更多文章 )
以民進黨來說,2008年被馬英九徹底打落谷底,蔡英文接掌的不就是被打到幾乎散架的民進黨?請試著回想蔡英文當時怎麼做的?逐步收攏殘軍敗將,整合好基本盤,黨務改革一步一步的改,「前扁時期」的頹廢一點一滴的掃除,對外宣稱「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聚攏台派支持;手伸向社會團體(含括環保團體),擴大民進黨支持基礎,形塑左派形象,與民同在;立法院戰場,民進黨傾全力杯葛國民黨任何提案,投票投不贏就強佔主席台。蔡英文時有「暴力小英」之稱。從結果來看,蔡英文幾乎是一人止跌,她當時受的質疑恐怕還更勝今日的江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