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哲學家說過:「想像力是一座人生工廠,個人一生成就的藍圖都在此設計。」另一位思想家則說,想像力是「心靈的工廠」,能將個人內心的希望與渴望轉化為現實。
這一章主要分析多位美國領袖如何應用創新思維,讓美國精神(American way of life)成為世界欣羨嚮往的目標。
場景拉到1908年,我(拿破崙.希爾)還是位學生,兼任記者,在安德魯.卡內基的個人書房進行訪談。
希爾:卡內基先生,您提到創新思維是成功法則的其中一條。能不能請您解釋創新思維的意涵,並分享個人如何實際應用創新思維?
卡內基:我們首先要釐清「創新思維」的確切意思,創新思維不是想像力的代名詞,它是一種幫助個人發現有利機會,進而採取行動的能力。
想像力是創新思維的一個重要成分。想像力有兩種,一種是「合成想像力」(synthetic imagination),一種是「創意想像力」(creative imagination)。
合成想像力指的是運用既有的想法、概念、計畫、事實或原則,重新組合成新的形式。俗話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意思就是眼前看似新穎的創意,大多只是舊有事物重新排列的結果。在美國專利局登記的各項專利中,大多數都是將既有概念以新方法組合,或賦予新的用途,少部分稱為「基礎專利」(basic patent),則是運用創意想像力的成果。換言之,基礎專利源自過去沒人想到或發現的全新想法。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創意想像力來自人的潛意識,雖然至今科學家還不清楚潛意識的運作機制,但潛意識具有接收與理解新想法的能力。有些人認為創意想像力確實是「心靈的工廠」,因為世界上的確存在一種心智能力,能幫助一個人接收與理解前所未有的創新想法,之後我會針對這種能力分享一些知名案例。我也會分析這種能力如何培養,又如何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希爾:這兩種想像力中,哪一種在各行各業比較常派上用場?
卡內基:合成想像力比較常見。至於創意想像力,顧名思義,只有知道如何駕馭這項特殊能力的人才會使用。
希爾:您能不能分享發揮這兩種想像力的例子? 還請您說得越仔細越好,這樣就能清楚了解這兩種想像力如何實際應用在生活中。
卡內基:以「發明大王」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A. Edison)為例,從他的個人成就就能看出他運用這兩種想像力的方式,不過他比較常使用合成想像力就是了。
愛迪生第一個引起全球矚目的發明是白熾燈,他運用了兩個既有的科學原理,以新的方式加以重組。在愛迪生成功改良白熾燈之前,已經嘗試了一萬多種組合,卻都沒有成功。
希爾:您想說的是:愛迪生毅力驚人,即使失敗一萬次,也要繼續嘗試,對嗎?
愛迪生用新的方式結合了兩個科學原理,最後成功完成了白熾燈的設計。我們知道電流通過燈絲兩端時會產生電阻,造成燈絲的溫度不斷升高,最後達到白熾狀態,因而發光。早在愛迪生進行電燈實驗之前,許多科學家就已經知道這項科學原理,但是沒有人知道如何控制通電所產生的高熱。也就是說,當時沒有人知道有哪一種金屬或物質能承受如此大量的熱,多數金屬燈絲都會在通電的瞬間因為高熱而燒毀,所以燈泡的光稍縱即逝。
愛迪生試過了手邊各種物質,但沒有一種能達到理想的結果。這時,他突然想到另一個已知的科學原理,成功破解了燈絲問題。我說他是「突然想到」,但這個科學原理應該是透過某種機制浮現在他的腦中,這部分容我之後再詳細解釋。無論如何,在經歷一萬多次的失敗後,愛迪生想到了製造木炭的原理,也發現了問題的答案。
簡單來說,製造木炭時,會先把一堆木柴放在地上,引火燃燒,之後以土覆蓋整個木柴堆。土壤的孔隙能夠讓足量的空氣進入,讓裡面的火保持燃燒,但不致於引起大火。木柴在土堆裡經過高溫悶燒,最後完全炭化,成品就是一根根完整的木炭。
物理上,如果沒有供應氧氣,火就燒不起來。因此如果能控制氧氣進入的量,理論上就能有效控制火的熱度。
愛迪生在進行電燈實驗之前,就已經知道這個原理,但是要等到上千次實驗之後,他才想到這個原理可能就是他極力尋找的解答。
想到這個關鍵原理後,他馬上跑到實驗室,將線圈放在玻璃瓶裡,抽出瓶子裡所有的空氣,接著用蠟封住瓶口,再將線圈兩端通電——全世界第一個成功發光的白熾燈就這樣誕生了!不只如此,這個非常簡陋的電燈還亮了足足八個小時。
這一切過程其實很容易理解,在無氧的真空狀態下,燈絲被充分加熱發光,而不會因為與空氣接觸而燒毀。從愛迪生發現控制燈絲溫度的方法以來,今日所有白熾燈還是依照這個原理製造,直到後來發明了更有效率的現代電燈,才漸漸取代白熾燈。
重點來了,愛迪生怎麼會想到要結合這兩個科學原理? 我剛剛說他「突然想到」可以利用木炭的製造原理來控制電流產生的熱能,但是答案在他腦中浮現的過程並不單純只是「靈光乍現」。
這就是創意想像力派上用場的地方。愛迪生因為不斷思考眼前的問題,又經過上千次實驗,長時間下來便在有意或無意之間,在自己的潛意識裡植入了一個非常清楚的問題意識,後來在一種無人能解的神秘力量之下,他的潛意識把解決方法交給了他,讓答案以「直覺」的形式出現在愛迪生腦中,他才會想到木炭製造的原理。
多年後愛迪生談到那次經驗,表示當腦中出現這個「直覺」時,他立即就知道這是他一直在尋找的關鍵線索,而且在動手做實驗之前,他已經有十足把握這次一定會成功。愛迪生還提到很重要的一點:應用木炭製造原理的念頭在他腦中浮現時,他感到信心滿滿,非常肯定這個方法絕對可行,之前使用合成想像力測試其他上千種材料時,他都不曾有過這種感受。
依照愛迪生的說法,潛意識不只能幫助我們想出解決方法,還能在將解答提供給意識的時候,透過一種機制讓我們注意到。
卡內基:是,不過還有其他因素發揮影響力。首先,他在一開始就有很明確的目標,這幾乎是最重要的成功法則。他不只清楚知道問題的核心,同樣重要的是,他也下定決心要找到答案,所以除了目標明確,他還有「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執念,這份執念能排除心裡的恐懼和懷疑,破除自己設下的限制,讓「信念」有空間成長。愛迪生不輕言放棄,即使經歷一萬多次的失敗仍努力不懈,這個過程也幫助他培養出堅定信念。
希爾:愛迪生所有的發明都和白熾燈一樣,同時應用了創意想像力和合成想像力嗎?
卡內基:當然不是。他多數的發明只使用了合成想像力,加上反覆實驗、不斷摸索。不過他有一項發明單純運用創意想像力,而且就我所知,這是他只憑藉創意想像力就一舉成功的唯一案例——這項全新發明就是留聲機。就目前所知,在愛迪生以前,沒有人做出能錄製聲音振動並讓聲音重現的機器。
希爾:愛迪生在發揮創意想像力時用了什麼方法,讓他能成功發明留聲機?
卡內基:其實很簡單,他在自己的潛意識裡植入「開發會說話的機器」的念頭,潛意識就幫他想出一個完美的設計藍圖,接著傳送到愛迪生的意識裡。
卡內基:對,完全只靠創意想像力! 而且愛迪生在發明留聲機的過程中,潛意識提供給他的計畫幾乎在第一次付諸實驗時就順利成功,非常神奇。腦中「閃現」打造留聲機的方法之後,他來到書桌前畫出機器設計草圖,將設計圖交給模具製作商,請他們做出這部機器。幾個小時後,愛迪生就拿到機器原型,完成測試,留聲機就這樣誕生了。雖然機器的構造非常陽春,但這項發明足以證明愛迪生的創意想像力沒有讓他失望。
希爾:您說愛迪生在他的潛意識裡「植入」打造留聲機的想法⋯⋯他是怎麼辦到的? 他的潛意識在接收到這個念頭之後,過了多久才讓他想到留聲機的設計原理呢?
卡內基:我不確定愛迪生有沒有談到自己思考了多久,但是我認為最多不超過幾個禮拜,甚至只需要幾天,他的潛意識就感知到這個念頭,加以轉化成實際可行的計畫。愛迪生在潛意識裡植入內心渴望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將這股渴望化為一種執念。他一心只想打造一部能錄製和還原聲音的機器,也將全部精力投注到這件事情上,心裡從早到晚想的就是這件事。在不斷的自我暗示(autosuggestion)下,這個念頭進入了潛意識,建構出很明確的理想目標。
卡內基:沒錯,這是目前已知最簡單的方法,所以我才不斷強調,一定要強化內心的渴望,讓它變成一種執念。和一般的渴望相比,這種熱切、強烈的渴望更容易被潛意識覺察,也能很快獲得回應。單純的希望並不能貫穿到潛意識,很多人沒有弄清楚「希望」與「強烈渴望」之間的差別。透過反覆地想,強化渴望的力道,這股念頭就會轉化為一種執念。
希爾:如果我的理解沒錯的話,您認為重點在於反覆去想,為什麼呢?
卡內基:不斷想著某個念頭會養成一種「思考習慣」,即便你不刻意去做,心智也會自動去研究那個念頭。人的潛意識通常會優先處理已經成為習慣的想法,如果這個想法又獲得內心深處熱切的渴望加持,帶有強烈情感,有被實現的迫切需求,優先次序又會更高。
希爾:任何人都能在潛意識裡植入明確的渴望,透過這個簡單的方法激發創意想像力嗎?
卡內基:沒錯,每個人都能自由運用這個方法,不過要看到實際成效,一定得強化動機和渴望,進而掌握自己的思考習慣。如果只是一時的起心動念和白日夢,並不能貫穿到潛意識。
作者介紹|拿破崙.希爾
1883年生於於維吉尼亞州懷斯郡。曾任祕書、報社記者、礦場和伐木場經理等工作,為當代成功學勵志專家,與成功學、創造學、人際學的培訓大師。其著作《成功規律》、《人人都能成功》、《思考致富》等書,被翻譯成26種文字,在34個國家和地區出版發行。
拿破崙.希爾擔任記者時,被派往採訪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Andrew Carnegie)。卡耐基發現希爾的個人特點,建議他進行「探討成功人士為何成功」的研究工作,並利用私誼,寫信給美國政界、工商界、科學界、金融界等卓越的高層人士,介紹希爾與他們認識。此後的20年間,拿破崙‧希爾訪問了超過500名,包括福特、洛克菲勒、愛迪生、貝爾在內的成功的人士,並進行深入的分析,撰寫成書。
1937年希爾完成了《思考致富》,該書全球銷售已逾一億冊,為勵志類叢書的經典和史上最暢銷書之一。
拿破崙.希爾餘生致力於發掘與琢磨成功之道。在擔任作者、雜誌發行人、演講者、企業領袖顧問多年後,一九七〇年在南卡羅萊納州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