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改寫了日本近代史:東瀛最強2所私立大學都由他們創立,至今仍激烈競爭著…

創立於一八八二年的早稻田大學(圖/平安文化提供)

幕臣出身的福澤諭吉,跟志士出身的大隈重信,分別是東京最有名氣的兩間私立大學慶應義塾大學和早稻田大學的創立者。福澤諭吉在維新後,一直以知識分子自居;而大隈則先在政府服務,後來因為立場太過偏向自由派而被迫下野。兩人因為相近的立場而結為盟友,但兩人所創立的大學,至今都還在激烈的競爭著。

早稻田大學和慶應義塾大學,是東京最出色的兩間私立大學,每一年舉辦的「早慶戰」,更是東京最受歡迎的大學對抗棒球比賽。兩所大學中較早設立的,是一八五八年成立的慶應義塾,創辦者是福澤諭吉,也就是現在一萬元日幣紙鈔上的肖像人物。在一八八二年稍晚才成立的早大,則由當時剛剛從官場離開的大隈重信所成立。

見多識廣的幕臣

福澤諭吉其實是幕臣,他年輕的時候,就在當時的學問家緒方洪庵門下學習,緒方的「適塾」是當時長崎有名的「蘭學校」,福澤在那裡學會了荷蘭語,也學習了許多當時藉由荷蘭語傳入的西方科學知識,因為成績優異,還當上了「塾長」。

福澤諭吉.jpg
福澤諭吉

一八五八年,諭吉受到藩命,到江戶的鐵砲州辦理蘭學校。這時的諭吉,因為去了一趟橫濱,而改變了一生。在當時已經開港,熱鬧非凡的橫濱街道上,諭吉發現所有寫了拼音文字的招牌, 他都看不懂。一問之下,發現當時橫濱最通用的外語,根本不是他多年以來學習的荷蘭語, 而是英語。諭吉因此大受衝擊,決定放棄荷語,改學英語,當時他二十五歲。

不過當時的幕府當中,知曉外文者極少,因此在一八六○年開始的一連串美歐出訪行動,諭吉都因為通曉荷語,而被認為是有國際觀的知外人士,因此受到邀請參加。他先跟著勝海舟、中濱萬次郎等人在內的「咸臨丸」出訪美國,緊接著又被派往歐洲學習新知,一直到一八六二年底才回到日本。因為有感於外國的見聞應該讓日本人了解,他著手撰寫《西洋事情》一書。

不過福澤諭吉的官運並不好,他回國之後,剛好遇上了風起雲湧的幕末維新時代,幕府宛如風中殘燭,薩長為首的西南雄藩正在崛起,空有一身知識的諭吉,並沒有機會在幕府當中大展身手,只好致力於將原先管理的鐵炮州蘭學校轉型為現代化的西學校,戮力於從事教育跟言論公議的事業。搬到芝新錢座的這間學校,也就是後來的慶應義塾大學前身。

胸懷大志的改革者大隈重信

相比於諭吉,來自佐賀藩的大隈重信,則是時代的幸運兒。大隈早年也是尊王攘夷的支持者,他所在的佐賀藩雖然不是西南雄藩,但因為地點也在西南雄藩之間,自然較傾向尊王攘夷和現代化。大隈也是蘭學校的學生,後來在長崎學習時,因為當時蘭學沒落而轉學習英語,而知曉更多西方情事。

維新後歷任要職的大隈重信.jpg
維新後歷任要職的大隈重信

維新之後,大隈優異的英語和談判能力,受到當時的英國公使帕克斯的高度肯定,因此在明治政府的官職跟著水漲船高。他先後出任參議、財務大臣、外務大臣等重要職務。大隈在財政上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在一八七二年底積極推動「陽曆改制」,並要求在兩個月後立刻上路。 (相關報導: 為何原住民要學習「大中國史觀」的歷史?布農族的她,這樣找回和土地的連結 更多文章

事實上,大隈重信推動改曆的原因,是因為政府沒錢。當時的日本,植產興業的成績還沒有展現,但改革工作的推動,已經讓政府財政陷入了困境。正好一八七三年是陰曆的閏年,有十三個月,如果改曆,政府就只要發十二個月的薪水。甚且,陰曆的新年比陽曆的晚,因此提前過新曆年,一八七二年就只要發薪十一個月。也就是說,如果推動改曆,政府在一八七二跟七三兩年,就一共只要發二十三個月的薪水,比採用陰曆的二十五個月少發兩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