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安,今天走走想請各位讀者幫個忙,如果發現過去兩週的晚報、週報和原創文等,有任何被分到垃圾信箱的狀況,請大家回報給走走,並記得把我們設為聯絡人,大大感謝不離不棄的妳們!
【台灣】 戶外元年的挑戰
推薦原因:
南投縣知名丹大林道1月24日開放機車通行,這條號稱台灣最長林道直通海拔近3000公尺的七彩湖,吸引許多二輪族探勘,但路況顛簸險惡,不到一個月已發生10餘起意外,17日還有騎士墜谷身亡,引爆戶外領域管與不管的爭論。
疫情導致登山露營等成為熱門活動,但台灣過去秉持家父長式的管控政策,不僅被戲稱為「先禁國家」,大眾也不熟悉親近自然應有的態度與知能,利益團體見縫插足更是火上添油造成許多戶外亂象。此文從觀光、教育和地方社群三種角度提醒台灣戶外文化與產業的不足,作者「城市山人」亦討論了丹大事件,值得關注。

【中國】想像的女性共同體存在嗎
推薦原因:
中國輿論網好幾個星期被兩名女性佔滿:中美混血滑雪選手谷愛凌,以及徐州豐縣被鐵鍊拴住的女人「小花梅」,一個是家世無敵、官方大力吹捧的自信少女;一個是被囚虐待多年、身份難以查證的精障農婦。
天與地的差異,該怎麼同時檢視這兩人?中國女權主義社群也出現分裂,兩篇文章細緻檢視了各種討論裡或明或隱的民族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與消費資本主義,儘管有人呼籲不該貼標籤在谷愛凌身上,但女權討論從來不能割裂促成不平等的因素,以個人主義去追捧一名女性的成就並忽視成功背後的結構(或一廂情願認為小花梅的遭遇可能發生在每個中產女性身上),可能都是活在錯誤的想像女性共同體之中,也失去女權主義的反思核心。

【香港】疫情亂象
推薦原因:
香港Omicron疫情爆發月餘,醫療能量早已負荷不來,但迫於北京當局清零政策要求,無法如歐美國家轉向「共存」方針,港府只能硬著頭皮迎戰,可是沒有內地不惜一切代價的工具與力量,高齡化人口結構和密集居住型態等特性,手段的鬆緊不一也讓一切更加混亂。這是香港第五波疫情爆發,複雜程度比以往更甚,此文記錄當下疫情中的個案到社會整體,留下頗完整的一道切面。

【Herstory】分隔兩岸的威權受害者家庭
- 林艾德 - 黃新華尋親
推薦原因:
台灣白色恐佈年代,被處決的受難者雖能留下遺書,大多數卻都未能送到收件人手上,親友抱著茫然與遺憾倖存,更有許多人因此身世未明。受難者的故事,也不僅囿於台灣這塊小小島嶼。此篇尋親故事講述2012年,黃新華女士才收到父親60年前在獄中寫的遺書,也在同一時間與遠在廣東病危的哥哥相認。就連黃父友人的遺屬,也對遺書內容耿介於懷,努力完成他們的遺願。威權治下的悲劇還沒有走遠,但每過一天,可能又有一個彌補遺憾的機會隨著時間離開人世,唯有眾人可以延續他們的記憶與生命。

【我的身體,我的關係】跨性別旅程
推薦原因: (相關報導: 一週好文:什麼是家? | 更多文章 )
動畫電影《可可夜總會》裡認為,被記得是一個人靈魂不滅的前提,那麼如何以自己想要的姿態被記得,大概是非二元性別者最艱難的課題。作家Jennifer Boylan以自己擁有過的六本護照——附有照片與性別——為索引,回顧一生從男跨女的歷程,留住深愛的家庭,最重要的是如何重新愛上,身為女人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