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造英雄,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是商人,也是理想主義者。他個人的魅力,帶領了所有事業的發展。
但這不能做為《壹週刊》稱霸新聞界的主因,更多的是在這種形象召喚之下,因認同某種價值觀集合而來,廣大的從業人員和讀者,為這個英雄墊下了基座。
台灣員工「看了網路才知道」
「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描寫了這種由細小的眾人共同推進歷史的世界觀,我希望同事知道,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壹週刊》輝煌歷史的一部分」,壹傳媒出版媒體行政總裁張劍虹說道。
壹傳媒十七日宣布,港、台《壹週刊》等多本雜誌業務,以五億港元的價格(近台幣二十億元)出售給香港商人黃浩全資擁有的W Brothers Investment公司,其中有一.八億港元(七億元新台幣)將挹注雜誌業務。
台灣《壹週刊》(簡稱台壹)的員工大會直到十八日才舉行,比香港《壹週刊》(簡稱港壹)慢了一天,員工只能從網路上得知消息,出售的細節完全不明朗。壹傳媒管理層在香港員工大會上聲稱,「對員工的資遣補償是我們的責任」,但到了台灣會議現場一夕變調。
先是有同事質疑新老闆的背景,沒想到,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嘉聲(Cassian Cheung)說了句,「我不在乎新買家的私生活,他很聰明。」
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嘉聲(Cassian Cheung)這次徹底惹惱台壹員工。許多台壹員工年資超過十五年,有主管爭取依員工意願先結算年資,但人力資源部門總監郭筱萍表示「於法無據。」張反對說:「我不可能因為同事恐懼,就叫黎智英拿錢出來嘛!」
在員工大會時,有同事質疑黃浩背景,張丟了句:「我不在乎新買家的私生活,他很聰明。」然後以新聞曝光不想贅述的態度草草結束,郭筱萍則自以為幽默地問員工:「你們還坐在這裡幹嘛,難不成是依依不捨嗎?」
張會見工會代表時態度放軟,但結清年資回聘的談判依然破裂:「我為什麼要promise你們!這樣嚇到黃浩怎麼辦?」這些發言,讓員工感受到管理層事不關己的嘴臉,也赫然察覺自己淪為燙手山芋。
據瞭解,整起交易案由張嘉聲主導,編輯部沒有插手的餘地,連港壹副社長兼總編輯黃麗裳也是在公布出售前兩日才被告知,整個周末熬得沒辦法正常作息。
十七日上午,港壹員工大會前,黃麗裳迎著同事拍照採訪的鏡頭,終於不須再忍,一時悲從中來飲泣不止。黃麗裳坦言自己只會工作到九月為止(交易完成)。她對交易後《壹週刊》的可能走向感到灰心,「《壹週刊》是在某段時間、某些同事,和一些特殊的leader下出現的產物,《壹週刊》的價值和精神已成過去。」
黃昏產業賣到一個好價錢
張嘉聲在港壹員工大會內,轉述公司創辦人、也是唯一大股東黎智英的說法,稱他「為出售決定感到傷感」。但員工何止傷感,更多的員工是對黎智英本人感到失望,他把在台、港社會中具有特殊意義的刊物,轉售給形象及政治取向與公司精神大相逕庭的商人黃浩手中。 (相關報導: 港台壹週刊5億港幣都賣了!「要發生始終發生」黎智英傷感點頭 | 更多文章 )

《壹週刊》的新主子黃浩,早期活躍在香港餐飲界,後來追到港星徐淑敏(現已改名徐菁遙),以其浮誇的生活方式廣為人知。二○一三年七月中,他以二億港元收購全港首份免費報刊《都市日報》,本月初,在大舉裁員且盈利薄弱的情況下,居然以四億港元高價賣出,引起背後資金來源以及洗錢的揣測。當時黃浩便在訪談中透露,會將套現所得收購「規模更大的華文媒體」。這筆交易令壹傳媒股價狂升,但消息公布的十七日,市值也不過十.六億港元左右,雜誌事業的售價居然是整間公司市值的五成,在印刷傳媒前景低落的情況下有此售價,部分銀行界人士表示是個好交易。但傳媒能否被視為普通商品?前年底,阿里巴巴的馬雲以超過二十億港元的高價,收購有百年歷史的香港英文報刊《南華早報》,隨即發生記者因觸及六四敏感話題而被要求道歉辭職的事件。有新聞傳播學者私下表示,相對於市場上的其他商品,傳媒不該是商業交易市場中的一杯咖啡,更像是生活、歷史本身,它反映社會上的各階層和生活面相的角力,有政治與利益衝突。因此,壹傳媒此次出售雜誌業務,對港、台而言,少了一股監督政府的力量,也可能讓中國進一步緊縮言論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