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反彈道飛彈的主要問題,是現存6艘神盾驅逐艦中,4艘金剛級的能力較為不足。金剛級採用的並非美軍現役使用的系統,而是經美國升級後,其搭載的軟體系統僅為BMD3.6.1版本,與「基線7.1」(Baseline 7.1)神盾系統,而非美國海軍現役的BMD5.1與基線9。
這使得金剛級僅能使用SM-3 Block IA/B飛彈攔截上升過程的中短程彈道飛彈。從大氣層返回地面的導彈,這種漏網之魚則由PAC-3攔截。面對北韓日益提升的彈道飛彈技術,特別是可能出現洲際彈道飛彈的威脅,這樣的攔截能力明顯不足。
除了須升級神盾系統本身的軟硬體能力外,攔截武器必須提升為日本與美國合作研發、生產的SM-3 Block IIA飛彈,才有助於面對更強大的威脅,尤其是洲際彈道飛彈。
SM-3 Block IIA已於2017年2月3日成功完成首次攔截測試。其高達2500公里的射程、15馬赫的攔截速度,以及可達1500公里的攔截高度,皆遠超現役的SM-3 Block IA/B飛彈(射程700公里/攔截速率約10馬赫/攔截高度大於160公里)。這使得神盾系統可以除了原本的中短程彈道飛彈目標外,也具備對洲際彈道飛彈的一定程度的攔截能力(仍無法攔截處於彈道終端的洲際彈道飛彈)。
海上自衛隊現役較為先進的愛宕級目前正在接受美國的系統升級工程,準備升級為能搭配SM-3 Block IIA的基線9神盾系統版本。而兩艘預定建造中的新驅逐艦,則準備搭載美國現役柏克級(Arleigh Burke-Class)神盾驅逐艦Flight IIA構型的BMD5.1版本與基線9.1版神盾系統,無須再升級即可配備SM-3 Block IIA。
日本為何決定引進陸基神盾系統
對日本來說,彈道飛彈防禦網自然是越周密越好。雖然海上自衛隊的神盾驅逐艦擁有的反彈道飛彈能力持續精進,但並不容易長期保持24小時警戒狀態,何況它們還要擔負其他作戰任務。引進能力相當的陸基反彈道飛彈系統,就成為日本的另一個目標,也就是目前已經決定的陸基神盾。這套系統同樣配備BMD 5.0軟體,美國預計在2020年,讓陸基神盾搭配SM-3 Block IIA飛彈。
但日本的陸基神盾與部署在羅馬尼亞、波蘭的兩套系統有另一個差異。據未經官方正式證實的消息,三菱電機、富士通等日本企業,正分別與雷神(Raytheon),以及神盾系統的製造商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進行合作。消息稱,合作目的主要是使用三菱與富士通生產的氮化鎵半導體元件,取代目前神盾系統的AN/SPY-1D雷達所使用的傳統矽基組件,進一步強化該雷達的效能。
(相關報導:
美國海軍再添新血 神盾飛彈驅逐艦「芬恩號」加入太平洋艦隊
|
更多文章
)
如果上述合作消息屬實,日本未來順利引入陸基神盾系統,加上美國國務院已經同意,標準六型(SM-6)飛彈可出售給包括日本在內的外國客戶。日本將可以陸基神盾搭配陸上自衛隊既有的愛國者三型防空飛彈(PAC-3),和海上自衛隊的神盾驅逐艦,組成極為嚴密的彈道飛彈防禦網:陸基神盾及神盾驅逐艦的SM-3負責最外層(飛彈上升階段與重返階段)、PAC-3與神盾驅逐艦的SM-6攔截自大氣層返回地面的漏網短程彈道飛彈。
海軍整合射控防空:美國的秘密武器
美日合作建構的彈道防禦之盾,還有另一項能力足以讓中國感到憂慮,即美軍發展中的「分散殺傷」能力將隨著具備BMD 5.0軟體與基線9版本的引進,逐步擴散至日本,而這是攻防一體,對中國發展中的遠洋海軍與所謂的「反艦彈道飛彈」,有極大的挑戰。
「分散殺傷」簡單來說,是一種發揚火力攻擊的概念:憑藉美國傲人的科技優勢,讓新發展的遠程反艦飛彈(LRASM),能夠被海軍除航空母艦外的各種大小水面戰艦與潛艦,以及海空軍的各式主力戰機與轟炸機所攜帶。其中,神盾驅逐艦除了LRASM之外,本身搭載的SM-6更是擁有360公里射程的防空/反艦通用飛彈,提供另一種反艦攻擊火力。
這種概念類似美國海軍在冷戰時期對戰斧巡弋飛彈的利用。不過如果當代的美軍仍在模仿1980年代的舊招式,未免太不長進。分散殺傷的另一項重點就是攻擊網絡化:發動攻擊的不再只是單一艦船或戰機,而是整合性的海空系統。
NIFC-CA可讓空中預警機導引神盾戰鬥系統,整合海空各種防空或反艦攻擊。(資料照,取自美國海軍資科雜誌)
美國海軍利用神盾戰鬥系統、E-2D「先進鷹眼」(Advanced Hawkeye)預警機,以及特別是F-35戰機的強大資訊能力,發展出所謂的「海軍整合射控防空」(NIFC-CA)能力,即以F-35或E-2D為核心,導引並未實際偵測到目標的神盾戰鬥系統,或F/A-18 E/F、E/A-18G等其他海軍戰機,對目標進行攻擊。
如此一來,由於艦隊裡所有單位都擁有不可忽視的反艦攻擊火力,過去擔負攻擊矛頭任務的航艦艦載戰機就能減輕負擔。敵方面臨的火力威脅不但增大,而且不能靠著對航艦的攻擊,來解除己方面臨的威脅。
2016年9月,美國海軍成功測試NIFC-CA的防禦能力:以海軍陸戰隊的F-35B戰機作為E-2D的雷達資料接收者,指揮神盾艦發射SM-6飛彈攔截空中威脅目標。由於E-2D與F-35同時都能作為NIFC-CA的資料傳輸節點,差別只在於F-35的速率更快,若能同時具備E-2D、F-35、基線9版本神盾戰鬥系統,以及SM-6飛彈等,就能建立初步的NIFC-CA能力。
日本在防衛上的外交努力
日本前防衛相中谷元在2015年6月29日,就飛彈防衛議題,向日本眾議院和平安全特別法制委員會做說明時表示,為了加強對巡航飛彈的攔截能力,規劃導入NIFC-CA。這是日本官方首度明確表示對該系統的興趣。但是中谷元在說明時指出,目標並不限於北韓,能搭載核彈頭巡航飛彈的中國轟炸機,也是日本的目標。
但是對中國來說,更嚴重的是本次美日「2+2」會談聯合聲明提到,美國將動用包括核武在內的一切力量保衛日本。藉此,美國能在日本部署完整的NIFC-CA:美軍已在日本西部的岩國基地部署F-35B及E-2D,加上四艘以橫須賀為母港的神盾驅逐艦(DDG-52、65、85、89)將升級至Baseline 9系統。
上週美日之間進行「2+2」會談,就是日本的官房長官與防衛大臣,與美國的國務卿及國防部長進行對談。(資料照,維基百科)
若考量到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兩艘愛宕級驅逐艦、兩艘「8200トン型護衛艦」,以及韓國的三艘「世宗大王級」驅逐艦,和澳洲建造中的三艘霍巴特級(Hobart-class)驅逐艦,未來都將具備Baseline 9版本的神盾戰鬥系統,則美軍在亞太的整個反彈道飛彈/NIFC-CA網路,就會更加擴大。
美中戰略競爭的未來
如果沒有北韓核武的威脅,美國及日本基於中國的崛起,還是會持續發展飛彈防禦能力,以及引入NIFC-CA。但在當前,至少北韓是一個最明顯與合理的藉口,讓美日得以盡快導入這些能力,並實施整合。如果朝鮮半島情勢進一步加劇,過去並不十分情願與美軍實施整合作戰的韓國海軍世宗大王級驅逐艦,或許也會迫於情勢而加入美日的聯合作戰體系。
誠然,美國的彈道飛彈防禦系統與NIFC-CA仍缺少實戰檢驗,而且也不能保證100%的攔截率,但正如美國空軍智庫蘭德公司(RAND)在2015年9月關於美中衝突的分析報告所承認的,「沒有理由認為它們在未來無法提供某種程度的保護(p. 184)」。尤其是SM-3 Block IIA飛彈的出現,必然會削弱中國對美國介入東亞衝突的戰略嚇阻,讓中國對美國僅有的一點戰略嚇阻更加微弱,這是中國在亞太軍事競爭當中最不願見到的情況。
大國對峙,台灣只能不斷強化
因此中國會藉著鄧福德的來訪,與美國共同釋出合作的訊息,也就不讓人意外。兩國各取所需:美國要的是讓北韓知道,中國不會在朝鮮半島局勢升級時站在平壤那一邊;中國則想要藉此安撫美國,緩和美國的主戰派氣焰,並削弱美日外交國防「2+2」會談對未來亞太軍事競爭的衝擊力。
然而在中國大肆朝遠洋海軍發展的當下,美中雙方或許也都明白,這次鄧福德訪華的友好氣氛,只是為了北韓核武議題的一時,而非長久。大家回過頭還是會繼續加強自身的發展。而在這種競爭態勢下,亞太中小國家的外交操作空間可能會日益受到限制,終將被迫選邊站。
或許應該慶幸的是,人類歷史還沒有因為海空軍事競爭,而直接引發國際大戰的紀錄。不過對台灣來說,應體認到即使美中不開戰,本身的戰略空間也會因中國的強大而日益縮小與嚴峻。歷史的教訓是,處於兩大國對峙最前線的小國,並沒有什麼左右逢源的空間。唯有不斷強化自身的力量,並善用局勢,方能確保國家安全。
(相關報導:
美國海軍再添新血 神盾飛彈驅逐艦「芬恩號」加入太平洋艦隊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國際戰略學者,現為獨立研究者。本文原刊《六都春秋》。為「突破飛彈包圍網」系列之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