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康米(Ben Conmy)在英國長大,父親是當地的職業足球選手。
年輕時的康米也踢足球,隨著他邁向成年,競爭更趨激烈,垃圾話的程度也隨之升高。「我進入的層級愈高,聽到的垃圾話就愈加尖銳,更加目標明確、惡毒、殘酷。16~18歲的孩子竟然會說出精神病態才會說出的話。」他說。康米會忍不住對垃圾話回嘴,有時這會讓他踢得更差。他的父親總是責備他,要他戒掉這個毛病。「無論如何都別理會。那些話就是要說來讓你無法踢好的。」他的爸爸說。康米說:「對我來說,垃圾話幾乎成了比賽中的比賽,而我一直深陷其中。」
講垃圾話會影響比賽輸贏
到了2000年代初期,康米在佛羅里達州大學攻讀運動心理學博士學位,希望專注研究垃圾話,但指導教授反對。幾乎沒有學術文獻探討過這種行為。「我不知道你要怎樣做文獻探討,以及要怎樣研究這個行為?」教授說。不過康米心意已決。「對我來說,垃圾話就是體育運動中很根本的部分,而且可能會影響賽事的輸贏。」他說,他堅持這一塊很值得研究。
他的指導教授為了安撫他,容許他召集4個小型焦點團體進行初步研究,有2組是8位女性運動員,還有2組是8名男性,試著判斷其重要性是否足以當博士論文的主題。焦點團體的運動員談起他們說和聽垃圾話的經驗。其中一名運動員特別引人注意。
康米回憶道,有個外表如天使般可愛的女性袋棍球選手,她描述每次賽前是如何跑到對手面前,聲嘶力竭地大聲叫嚷著:「我要把這根棍子,塞進你們的屁股。」她還會大聲叫罵對方的家人。她希望在比賽開始前,人家就以為她是個徹底的神經病,而且她整場比賽都會持續這樣的表現。康米將焦點團體的研究抄錄下來,把結果拿給教授看,他回憶:「他幾乎不敢相信那會是她說的話,於是他說,『好吧,那就來研究這個吧。』」
康米在論文中指出,垃圾話和《聖經》一樣古老。大衛在戰鬥前對著歌利亞誇下海口:「我必殺你,砍下你的頭。」他是在說廢話。康米將這種行為解釋為「蓄意的言語溝通行為,意在獲取勝過對手的明確優勢(心理或身體)」,並指出一種概念性架構,稱垃圾話是藉由打亂對手的認知和情感狀態,干擾感知的自我效能和感知的表現,以此影響對方的表現。
康米接著又調查274位大學運動員說垃圾話的經驗。數字證明,運動員普遍相信垃圾話的效用。將近90%的人相信垃圾話會直接影響運動員的表現,四分之三的人表示會影響運動員對自己的信心。超過四分之三的人還說,垃圾話在他們的運動領域「一直」或「幾乎一直」都是顯而易見的,籃球、美式足球、田徑、游泳皆然。
數據顯示,運動員認為有些對手特別容易受垃圾話影響,而比較自信且專注的運動員則相對不受影響。如果其他條件相同的話,機智又巧妙的垃圾話比較有效,經常重複的垃圾話也一樣。
雖然運動員普遍相信垃圾話的效用,但他們也認為可能會適得其反—超過80%的人能想出一個例子,顯示原本針對他們的垃圾話卻激勵他們臨場表現得更好。 (相關報導: 如何用古文罵「他媽的」、「你全家死光光」?他教你10句古代髒話,罵人也能很文雅 | 更多文章 )
垃圾話能激勵自己,並動搖對手信心
康米的博士論文繼續以對照實驗進一步調查,讓40位男性玩《勁爆美式足球》(Madden NFL)這款電玩遊戲,其中一些人被容許說垃圾話,一些人則保持沉默。結果顯示大部分玩家喜歡說垃圾話,覺得這有激勵作用,而且玩家在說垃圾話時雖然未必表現較好,但確實顯示自我效能和正面情感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