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後新冠時代》疫苗是「價高者得」的「戰略資產」?公平分配機制避免H1N1噩夢重演

應對武漢肺炎危機,全球加速投入疫苗研發,與時間賽跑。(AP)

新冠肺炎疫情高溫不退,全球感染人數超過1760萬人,數家知名藥廠的疫苗也不負眾望,陸續宣布進入第三階段實驗。但對各國領導人而言,誰能最先拿到疫苗攸關國家與政權穩定,要邁入「後新冠時代」,恐怕先得面對一場疫苗爭奪戰。

新冠疫情不斷席捲,全人類無不睜大眼睛等待科學家研發有效疫苗,然而大眾不免擔心,掌握多數資源的國際強權可能將疫苗一掃而空,令其他國家苦等曙光。

H1N1疫苗爭議

回顧上一次「大流行病」全球公衛危機,是在 2009年H1N1新型流感疫情,當時全球確診超過131萬人,幾乎遍及所有地區,引發大範圍恐慌。當時,科學家在5個月內成功研發出H1N1疫苗,第一批約7800萬支疫苗理應送往77個國家,實際分配數量卻嚴重不均,例如澳洲政府命令廠商先滿足國內需求否則不准出口,最後高達16個富有國家都出現疫苗發放過量的情形。當年11月,時任世界衛生組織(WHO)疫苗研發負責人基尼(Marie-Paule Kieny)忍不住警告:「如果各國政府繼續拒絕分享疫苗,情況恐會更加嚴重。」

新冠肺炎大流行,全球十多個國家、數十間藥廠與研究機構投入疫苗研發競賽。(AP)
新冠肺炎大流行,全球十多個國家、數十間藥廠與研究機構投入疫苗研發競賽。(AP)

不少專家認為,疫苗最重要的功能不只是「保護國民」,而是把經濟拉回正軌。歐盟7月底公布各國Q2經濟數據,整個歐元區經濟重挫12.1%,西班牙最慘,衰退幅度達18.5%,法國、義大利與德國的降幅也都在2位數,是數十年來少見的慘痛季報。不難想像,這些富裕國家特別著急,爭先下訂數億支「可能會研發成功」的疫苗,打賭幾家領先藥廠總會有些成功出線。

美國數位雜誌《Politico》報導,雖然多數疫苗實驗才剛要進入第三階段,但國際買家迫不及待,數十億歐元的交易早已開始洽談中,例如,歐洲議會7月以來分別接觸德國BioNTech、美國輝瑞(Pfizer)、法國賽諾菲(Sanofi)等生技公司或藥廠,預先協商未來的疫苗訂單;即將脫離歐盟的英國更已向BioNTech與輝瑞預購3千萬支疫苗、向英國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預購1億支,又向荷蘭葛蘭素史克( GSK)和薩諾菲下訂6千萬支。阿斯特捷利康還與荷蘭、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簽下4億支疫苗的龐大合約。

疫苗有如軍事武器

日內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共同主人穆恩(Suerie Moon)認為,研發中的候選疫苗有如軍事武器,都是大國的「策略性資產」,哪一國政府有機會先拿到疫苗,就能強化自身的聲望、政治地位甚至人民對其的擁護。

累計確診人數逾456萬、排名世界之首的美國自然不落人後,已向BioNTech與輝瑞預購6億支疫苗,訂單金額高達19.5億美元(約台幣572億元);美國還向阿斯特捷利康訂購3億支疫苗,並向美國製藥商Novavax額外訂購了1億支。

但這些富國爭先恐後搶購疫苗,可能已經導致了「國際級的災難」,穆恩表示。「這代表,剩下的國家只能拿到非常、非常稀少的疫苗,這些國家要嘛沒有錢,要嘛沒有能力自行生產疫苗,」她說。 (相關報導: 後新冠時代》他們是餐飲業,卻面臨餓死的危機!請看各國大廚如何轉型求生 更多文章

美國衛生研究院與藥廠Moderna合作研發的疫苗進入人體實驗階段,正在注入志願者身上。(AP)
美國衛生研究院與藥廠Moderna合作研發的疫苗進入人體實驗階段,正在注入志願者身上。(AP)

惠康基金(Wellcome Trust)疫苗項目主任韋勒(Charlie Weller)也認為,依照搶購情形下去,疫苗成功問世後一年之內,全球各國還是無法分配到合理數量。「因此,擁有一個機制去公平分配稀有資源是極為重要的,」韋勒說。惠康是全球最大、專門資助生物醫藥研究的慈善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