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雜誌精選:西安事變與宋子文

西安事變的第一現場,也就是蔣介石當初被扣留的山崖。崖壁後來由國民黨人寫下「蔣委員長蒙難處」。

一九三六年(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張學良、楊虎城策動的西安事變經過情形,若干年來,官方與民間皆有紀述,但對於促發事變的基本因素,以及最後演變的戲劇化的結局之所以然,或以顧忌現實,或以見聞未週,付之缺疑。筆者根據個人陸續訪察所得,分別敘次,聊備史家參證云爾。

遠因

筆者曾在日本東京旅遊中,晤及西安事變時擔任張學良機要秘書的苗劍秋氏,叩以事變的裡因安在?他說出兩點:

一是「九 ‧一八」事變發生後,除卻原在關內的奉軍外,許多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東北智識份子,亦紛紛潛入關內求生存。當時南京中央當局通知張少帥,所有來到關內的東北軍政界人士,政府必予照顧,不愁失業,然事實上十九皆未兌現。這班人有如喪家之犬,流落江湖,靡所瞻依,只好投奔奉軍各部隊中,免成餓莩,對中央當局乃滋生反感,憤憤不平,因而影響軍心。

二是奉軍初由平津奉調至鄂豫皖地區勦匪後,再調往陜西勦匪,在長期作戰中,自多損失,然中央未予補充。迨陜北紫羅鎮之役,奉軍兩師人完全覆沒,中樞即把這兩個師的番號亦撤消,氣得張少帥通令全軍報繳剩餘槍枝,自行補充,自籌軍餉,結果補充了一師人,而全軍官兵聞訊更為憤激。此時共黨一面揭出「一致抗日」、「打回老家去」、「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這類口號,向前線奉軍大事宣傳,一面又將俘虜去的奉軍中下級幹部,經過一番洗腦工作後,陸續釋放,這些人回到軍中,亦倡述一致抗日,打回老家的理論,振振有詞。於是,全軍官兵對於勦匪事宜,皆存厭倦之心,表示不願從事內戰了。

張學良早已洞悉軍心不穩固的情況,他以為共黨號召一致抗日或許是出於愛國的誠意。這時候,日軍正在進攻百靈廟,全國人士皆主張抗拒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他曾經暗與共黨派在上海的地下工作人員聯繫,希望毛共密遣代表來滬跟他晤談抗日問題,共方即派李克農前來,但張學良一見之下,覺得李克農這名字很生疏,認為不夠份量,他對李表示,最好跟周恩來談談,共方立即同意,約定在陜北洛川的奉軍騎兵首長,王以哲軍部與周見面,周恩來對張鼓其如簧之舌,加以慷慨激昂的詞色表演,使張氏大為感動,決意一致抗日,拯國難,雪家仇。乃乘蔣委員長五旬壽誕機會,親到洛陽祝壽,晉謁委座,要求停止勦匪工作,讓奉軍北上抗日。蔣認為是違背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責學良不明大義,嚴詞訓誨之後,並告學良云:「奉軍若遵從國策,繼續勦匪,即協同楊虎城的部隊,開赴渭河以北地區,奉命作戰。否則你可率部前往安徽戍屯,楊部亦可調赴福建,陜北勦匪任務,即完全由中央軍擔負可也。」這時蔣鼎文、樊崧甫的部隊已進駐潼關,樊部且已到了距西安三十華里的地方。可見蔣委員長對於奉軍不穩的情況,並非不知道,但相信張學良決不會有其他的軌外行動,所以度過壽辰之後,即赴西安坐鎮。據聞奉軍騎兵首長王以哲,曾密電蔣公暫勿前往西安,後來王被奉軍少壯派份子戕殺,即以此故。 (相關報導: 解放軍建軍90周年:你在官媒宣傳裡看不到的中共軍史 更多文章

西安事變發生時,何應欽力主以武力進攻西安,被懷疑「意圖在討伐中置蔣於死地,自己取而代之」,招致宋美齡強烈反對。(取自百度百科)
西安事變發生時,何應欽力主以武力進攻西安,被懷疑「意圖在討伐中置蔣於死地,自己取而代之」,招致宋美齡強烈反對。(取自百度百科)

在洛陽祝壽期間,有一段關於西安事變的插曲,亦值得一述。青年黨人鈕先銘,原在西安的奉軍幹部訓練班擔任教官,他洞悉奉軍不穩情形,乃密報該黨領袖曾琦,曾氏認為關係重大,即派李幼樁(璜)氏以代表青年黨祝壽為名,馳往洛陽晉謁蔣公密陳前情。某日午後五時左右,李氏正與蔣公談話間,尚未進入本題,蔣忽然起身立正,態度很嚴肅,李以為這是主人表示送客,不待詞畢即行辭出,心裡頗不愉快。次日把經過情形告訴陳布雷,陳謂委員長對友黨人士素來客氣,何致如此呢?繼而問是在什麼時間,答以下午五時,陳恍然道:「你誤會了!委員長在辦公廳中,每聞早晚升降國旗的號音,必立正表示尊敬之禮。你和委員長談話之際,恰是行營吹起降旗號的時間,以致有此誤會也」。 陳囑李改日再謁見,李因急於回滬,未遑等候約談日期,匆匆離洛;曾琦付託他的使命,因而未能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