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優勢從頭就是一場騙局:《菁英體制的陷阱》選摘(1)

台灣BNI高雄市中心區日前舉辦INW國際人脈交流週活動,300多名產業菁英齊聚一堂。(圖/BNI提供)

菁英的優勢就是一場騙局。

然而我們的文明都在抗拒這樣的結論。每一位正直之人都會同意競爭優勢應該是經由能力與努力掙得的,不是靠繼承與世襲而來。菁英體制的理念──社會與經濟的獎賞應是來自成就,不是血統──已成當代新寵。貴族社會雖曾風光一時,但已是明日黃花,菁英體制才是今日所有先進社會的信條。

菁英體制承諾打破之前的世襲菁英制度,讓一無所有,只有才能與野心的人能夠擁有有為者亦若是的機會。菁英體制同時也承諾將個人優勢與公共利益相結合,堅持財富與社會地位應是靠著自身的成就而來。這些理念尋求建立一個崇尚辛勤工作與才幹的社會。

但是菁英體制的運作並不如原先預期。今天,中產階級的孩子們在學校輸給富家子女,而中產階級的成年人則是在工作上輸給菁英大學畢業生。菁英體制阻礙了中產階級更上層樓的機會,然後還責怪這些在所得與社會地位的競爭中落敗的人,儘管遊戲規則本身只會讓富人贏得競爭。

菁英體制也對菁英本身造成傷害。菁英的養成需要富有的父母投資數以千計的小時與數以百萬美元計的資金來讓他們的孩子得到菁英教育。這些所謂的菁英在工作上必須費盡心力,並無所不用其極地利用他們的教育來獲取當初投資的回報。菁英體制迫使一個個焦慮不安又虛偽不實的菁英陷入一場為保護所得與社會地位而殘酷無情的終身競賽。

最終,菁英體制造成菁英與中產階級的分裂。它使得中產階級憤恨難平,同時又誘使菁英形成腐化的特權階層。菁英體制將整個社會捲入一個各階級相互指責、互不尊重,而又機能盡失的巨大漩渦之中。

菁英體制魅力四射的外裝掩蓋了這些傷害,人們難以接受菁英體制本身竟是罪魁禍首――認真思考,的確如此。即使是當代最嚴厲的評論家也都擁抱菁英體制的理想,他們指責那些腐敗的菁英藉著自己的成就來獲取個人的利益,但他們在責備破壞菁英體制運作的個人行為時,同時也繼續強調此一體制的原則。

但實際上,是社會與經濟結構,而非個人,造成如今充斥於美國生活中的不滿與混亂。不論初衷與之前的成果是什麼,菁英體制如今都只專注於擷取利益,並且造成貧富不均,危害社會。追根究柢,這些麻煩的根由不在菁英制度沒有充分發揮功能,而是菁英體制過度濫用。

菁英本身已變成偽造的美德與典範。菁英體制──儘管其本意是博愛與公平正義――如今卻變成當初所要推倒的目標。它已成為一套集中與轉移世代財富和特權的機制,甚至是滋養與製造仇恨和分裂的新貴族世襲體制。

菁英體制虛假的承諾

我就是一位菁英:體制下的產物與本書所揭露的濟濟英才中的一位。

 一九八七年的夏天,菁英主義方興未艾之際,我自德州奧斯丁的公立高中畢業,前往東北部的耶魯大學就讀。自此之後,我花了十五年的時間在多所大學間進修――倫敦政經學院、牛津大學、哈佛大學,以及最後落腳的耶魯法學院,一路走來獲得一長串的學位。 (相關報導: 國籍正名功虧一簣:台灣人狀告挪威政府,歐洲人權法院不受理 更多文章

今天,我在耶魯法學院教書,我的學生與年輕的我相似得令人害怕,他們無一不是專業父母與菁英大學下的產物。我將老師教導我的東西傳授給他們,我的身家與我的階級地位都是拜菁英機制與它所提供的培訓和就業所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