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年前當時美國聯準會(FED)主席葛林斯潘,到現代的主席葉倫,甚至到下任的鮑威爾,都面對一個謎題:通膨在那裡?我們真的永遠「殺死」這隻怪獸了嗎?
通膨與失業率替換關係的「菲利浦曲線」
傳統經濟學告訴我們的故事是:經濟循環週期進入繁榮階段,所有資源(包括人力、各種中間財、商品)需求提高,最終必然價格上漲,通膨出現;因此各國央行總是盯緊通膨訊息,要在通膨已現卻未發時,升息壓制景氣過熱、避免通膨成真,讓經濟得到大多數央行夢寐以求的「軟著陸」─葛老就是此中高手,他在回憶錄中曾說:1995年讓美國經濟軟著陸,是他擔任主席任期最感驕傲的成就。
由這個觀念發展出的「菲利浦曲線」也成為各國政府調控的依據。「菲利浦曲線」是1958年時由紐西蘭統計學家威廉·菲利普斯(A.W.Phillips)提出,他研究研究之前近百年英國的失業與貨幣工資後提出;後來再由其它學者把失業與工資之間的曲線關係,發展成失業率與通膨的替換關係,許多政府就以此為依據,把通膨與失業率控制在「臨界點」以內的安全區域。
大師背書的新經濟讓通膨不發
不過,這個關係到70年代,碰上停滯性通膨而受挑戰,學者以石油危機、農產品與原物料供給減少等因素解釋過去;但到90年代中末期,美國創造長期的經濟繁榮期,失業率降到接近充份就業,FED其它理事擔心通膨再起而一直想升息,但葛林斯潘踩剎車,原因是他對傳統模型的適用性有疑慮;他在國會說「這是美國百年難得一見,難以用既有價值觀或標準加以評定的現象。」這段話被視為大師為所謂「新經濟」背書。
這段時期經濟繁榮、失業率下降但卻未引發通膨的「葛老之謎」,雖然有許多不同看法,但大致上是以新經濟作為解釋─即因科技帶來的進步讓生產力提升,菲利浦曲線「位移」作為句點。
進入21世紀出現另一個葛老之謎。拜年千禧年網路泡沫時,FED降息救市,2004年之後展開升息,結果長債利率不升反降,葛老在回憶錄中談此事件的章節就叫「謎團」。FED當時升息是看到房市泡沫出現,但卻因長利下降而讓升息無效,最終這個「無效」釀成巨災─2007年的次貸風暴、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
魯比尼:中國等於借了一條繩子給美國人上吊
事後回顧,根據「末日博士」魯比尼的說法,FED升息未能產生收縮效果,主要是中國及德、日等國有龐大的儲蓄剩餘,這些剩餘回頭買美國的債券,用以支持美國家庭與企業的赤字與舉債,因此FED的收縮無效。他用一句鮮活的話形容此情況:「中國等於借了一條繩子給美國人上吊」。
這次葉倫之謎同樣是通膨;美國經濟成長率已達3%,失業率降到17年低點的4.1%,撇開勞動參與率也降低的問題不談,這些數據顯示的是美國經濟的熱絡。但通膨呢?在漂亮的總體數字下,個人消費價格指數成長率只有1.3%、核心物價成長率1.7%,而FED設定的通膨目標是2%。 (相關報導: FED宣布利率不變!聯準會主席新任人選今揭曉 | 更多文章 )
葉倫:通膨未現是「謎團」
葉倫說,美國經濟成長及低失業率並未帶來傳統經濟模式認為該出現的通膨,這不僅是「謎團」、「出乎意料」且「令人擔憂」,這使得央行官員面臨越來越不安的窘境;將接替葉倫出任FED主席的鮑威爾也說「低通膨的原因就像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