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關於基金募資的人生智慧

「基金管理人就像我們投資的創業家一樣,永遠都面臨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沒有資本,我們就無法實現投資策略或者讓事業成長,而無法實現成功的投資策略或者成功讓創辦的新創退出並實現獲利,就很難募得資本……」(圖/pixaboy)

我剛進入風險資本一行時,在與尊敬的大前輩的一場午餐中,我們激烈地爭辯著一些矽谷的新創投資趨勢,激動之餘他冷冷地跟我說了一句:「募得到基金的才是VC(Venture Capital,風險資本),只會投資已經募好的基金的人不是。」

一晃眼多年過去,回想自己和合夥人費盡千辛萬苦完成了第一檔基金的兩千五百萬歐元First Closing的過程,我真的很感謝當初他給我的這個冷血意見。剛好最近讀完華爾街日報記者Gregory Zuckerman所寫的“The Greatest Trade Ever”後感觸良多,讓我再度回想起這個往事。

同樣是記述放空次貸的投資者的故事,暢銷作家麥可・路易斯(Michael Lewis)那改編成電影的名作《大賣空:預見史上最大金融浩劫之投資英雄傳》(The Big Short: Inside the Doomsday Machine)太故事化,比較適合看熱鬧的觀眾;紐約時報名記者安德魯.羅斯.索爾金(Andrew Ross Sorkin)的《大到不能倒:金融海嘯內幕真相始末》(Too Big to Fail: The inside story of how Wall Street and Washington fought to save the financial system--and themselves)有著較多關於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債務擔保證券)、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交換)以及銀行系統流動性的技術細節解釋,適合經濟和金融從業人員,但金融實作上沒有太大幫助。

大賣空、大到不能倒
《大到不能倒:金融海嘯內幕真相始末》及《大賣空:預見史上最大金融浩劫之投資英雄傳》皆以投資者為主角,勾勒2008金融危機始末。

相較之下,以避險基金管理人約翰・鮑爾森(John Paulson)為主角的“The Greatest Trade Ever”是我讀過唯一一本幾乎是為了基金管理人而寫的,或者應該說不管是共同基金(Mutual Fund)、避險基金(Hedge Fund)、私募基金(Privately Offered Fund)或者風險資本基金(VC Fund)管理人,這本書都能夠提供基金募資以及投資策略執行上相當多的啟發。

在《大賣空》一書和後來改編成的電影大紅之後,基金公司位於加州聖荷西、自學成家的獨眼避險基金操盤人麥克・布瑞(電影中由克里斯丁・貝爾主演)幾乎成了一般人眼中次貸風暴裡唯一的先知,而且是孤獨的先知。但事實上布瑞遠非放空次貸風暴最成功者。

CHRISTIAN BALE IN THE BIG SHORT(2015)
以避險基金操盤人麥克・布瑞(Michael Burry)為主角的《大賣空》一書改編電影後大為熱銷,布瑞幾乎成了一般人眼中次貸風暴裡唯一的先知。圖為電影《大賣空》(The Big Short, 2015)中由克里斯丁・貝爾(Christian Bale)飾演的布瑞。

布瑞操盤以CDS放空次貸在2007年為其管理的Scion基金賺入150%的利潤(約7億美元),但同一年鮑爾森則以同樣的策略為他的兩檔基金賺進了590%和350%的利潤,總金額高達150億美元,這個金額比同一年巴拉圭或宏都拉斯之類的小國的GDP都還要高。 (相關報導: 楊建銘專欄:風險資本的回報率盲點 更多文章

在2008年,僅管隨著各種利空消息出現導致空方競爭漸趨激烈,壓縮了獲利空間,但鮑爾森仍為投資人賺進了50億美元,同一年持續放空次貸的布瑞總結來說反而是賠錢的,儘管2008年秋天我們迎來了雷曼兄弟的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