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蘇絢慧心理師:覺得跟人相處好難、好煩、好累,就會一直單身下去…

《完美情人不存在》作者諮商心理師蘇絢慧與我們聊聊,為什麼我們心底明明期待愛卻又不敢談戀愛...(攝/翁芊儒)

2014年時,「佛系男子」一詞在日本雜誌出現,專指不食人間煙火的男子。泛指那些只重視個人興趣、喜歡獨處、照自己的節奏行動、覺得戀愛好麻煩、不想顧慮周遭、不需要女朋友,跟女生在一起好累的男性。

針對這種現象,似乎和3C世代來臨有關,有研究指出,4歲以下小孩經常接觸3C產品,長大以後容易有「情感疏離」的問題。網路科技的發達,使得人們耗費在3C產品的時間多過實際與人面對面相處,因而造成人際關係間的疏離。

心理師蘇絢慧說:「現代人對人際關係都有恐懼跟無助感,光想到面對人就覺得好難、好煩、好累。」所以傾向與自己相處就好,因此人與人的互動變得「表面化」,嘻嘻哈哈講講八卦、打哈哈帶過,事實上,這樣我們都碰不到彼此的心。

(攝/翁芊儒)
蘇絢慧:互動變得表面,怎麼碰到彼此的心呢?(攝/翁芊儒)

獨處久了,就一個人了

「自我揭露是一件很冒險的事。」蘇絢慧說,講出內心的感覺、表達自己的想法,對「心理系統」來說是充滿危險的,可能是從過去的傷害累積負向經驗,曾經講出自己的想法,卻招來批評、規勸或嘲笑等等,這些小傷害讓我們變得更不敢冒險與人交流,我們害怕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的感覺又出現。

想進入一段關係,怎麼可能少了深層的認識彼此?所以現代人寧可把感情寄託在「緣分到了自然在一起」,說穿了,只是自己不勇於嘗試罷了。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現代人害怕與人交流,認為感情「緣分到了自然在一起」。(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愈來愈多人以「能獨處」為傲,覺得自己一個人很好,但卻忽略心理健康是「自我課題」與「關係課題」缺一不可的。太偏重「關係」的人容易被情緒勒索,為他人付出而沒了自己;但只重視「自我」的人心是封閉的,看不見他人,只希望別人可以滿足他們「做自己」任性的需求,久了身邊的人也會感到疲憊而離去。

能做愛,不相愛的「親密障礙」和父母有關

現代除了出現不談戀愛的「佛系男子」外,還有另一個族群,他們只在床上擁抱親密,下床後就回到各自的生活。

「親密障礙讓我們只上床,不戀愛。」

問起為什麼這年代變得「上床比牽手容易」?寧願找「砲友」也不交男/女朋友?蘇絢慧說,找砲友、一夜情的目的跟動機很明顯,是成年人為了滿足「性需求」,砲友關係不用負責任、不必花心思與人相處,也不會把彼此的生活牽扯在一起,但又能得到性滿足。

(攝/翁芊儒)
蘇絢慧:懂得自尊、自重的人會去追求一段穩定交往、肯定的關係。(攝/翁芊儒)

有些人就是抗拒親密,他不要「真實、深層」的親密關係,只圖「性關係」滿足,這類有「親密障礙」的人,行為上能進行生理、性慾的互動,但卻不願與另一個生命個體產生深層連結,甚至希望平時兩人不要有太多互動,單純上床就好。

會有「親密障礙、親密恐懼」的原因可能源自小時候看到父母在婚姻關係中的不快樂造成,尤其是母親對婚姻的失望、埋怨會讓小孩在心底產生「兩個人結婚沒有比較幸福,還是一個人就好」的念頭,但蘇絢慧用一句話反轉這信念:「你有你的人生,你有你的能力。」 (相關報導: 有的人愛著愛著就不愛了、沒感覺了?心理師:說出這66個字後把自己愛回來 更多文章

我們都已是成年人,可以靠自己「重新學習」經營關係的方法,不需要被童年記憶給綁架。

關係,要兩人都「在」

許多人都以「我」的立場出發,期待著「我」要的伴侶、「我」要的生活方式、「我」想像理想的關係…一旦對方沒按照自己的腳本演,便會對關係產生失望,蘇絢慧說:「只有未成熟的小孩才會離不開『自我中心』。」一個有擔當的成年人會意識到這世界除了自己還有其他人存在,能夠與他人建立「互惠、平等」的關係。但很可惜,很多人就算年紀一大把,還是「未轉化」,只活在「自我中心」裡。

(攝/翁芊儒)
蘇絢慧:好的關係中是有你的、有我的、有我們的。(攝/翁芊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