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帝國大學與創辦延平學院─台灣人對日情感的變化:《日本時代的殘光餘影》選摘(3)

台北帝大成立於一九二八年,日本戰敗後,於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五日更名為國立台灣大學。(取自台大社科院網站)

台北帝國大學(以下亦簡稱台北帝大)始建於一九二八年,因日本戰敗,而在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五日更名為國立台灣大學。本省籍菁英認為自己可以建設台灣,並期望自己能夠填補台北帝大的職缺。然而,儘管他們受過高等教育,卻被貼上「奴化教育」、「不懂國語(中文)」的標籤而遭到排擠。因此,本省菁英,特別是東京帝國大學畢業的本土菁英只得另謀出路。

一九四六年十月私立延平中學的開辦極具代表性,但卻也是戰後本省人受壓迫的一個典型的例子。可以想像當時的本省菁英對國民黨政府不合理的人事措施感到失望,因而堅持為台灣人創辦一所大學。然而,學校開辦僅僅五個月,一九四七年二月二二八事件就發生了。如後所述,延平學院可以說是台灣人的大學,但該校卻因國民黨政府的打壓而被迫關閉,台灣本省籍菁英的出路受阻,這也是導致他們對日情感產生變化的原因之一。

基於上述問題意識,本文擬透過(1)台北帝國大學的接收過程、(2)私立延平學院的創辦過程,分析省籍問題與本省人對日情感的變化,同時也探討日籍教師的留用所帶來的影響。本文試圖分析:何以國民黨政府當局一方面排擠本省人,否定他們所擁有的「日本元素」,一方面卻積極留用日籍教師,容許「日本元素」的留存?

有關台北帝大日籍教師的留用問題,雖然已累積不少研究成果,但基於以下理由,有重新考察的必要。當時,許多本省人認為日本教師回國後所出現的職缺,理應由本省人來填補,不過,國民黨政府並不認為一定要任用本省人。矛盾的是,在國民黨政府一九四九年遷台之前,有意願赴台工作的外省人少之又少,與此同時,日籍教師的留用於是應運而生。

疫情加強了日本人不外出、在家中消費的「巢籠消費」(宅經濟)傾向。(AP)
有關台北帝大日籍教師的留用問題,雖然已累積不少研究成果,但基於一些理由,有重新考察的必要。(資料照,美聯社)

至於日本人的留用政策,先行研究大多如下詮釋:羅宗洛等外省籍接收委員持贊成的態度,本省人則持反對意見。然而,本省人為何反對?日本人的留用對台灣社會有何影響?仍未出現合理的解釋,筆者認為這兩點可以視為台灣人對日情感變化的因素加以探討。

在進入主題之前,於此進行用語說明。今日台灣,本省人和外省人都是台灣人,但在戰後初期,許多文獻資料稱本省人為「台灣人」,來自中國的外省人被稱為「中國人」。由於本文聚焦於戰後初期,為配合引用文獻,文中也採用本省人為台灣人、外省人為中國人等敘述方式。

一、戰後國民黨政府所接收的學校全貌

(一) 日本時代設立的學校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戰敗時,台灣的學校總數、學生人數、台灣教師與日本教師的比例究竟如何?在此,引用一九四六年二月所發行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詳報》說明當時的情況。當時台灣人口約六百萬,資料顯示,台灣學童入學率達七十一.一七%,日本學童達九十九.六二%。學校和學生總數可以看出如下特徵:

(1) 國民黨所接收的學校計有:大學一所、大學預科一所、專門學校五所、中等教育學校七十五所、國民學校一○九九所,可以說日本時代所創設的學校幾乎全數被接收。

(2) 台北高等學校是一所名校,但戰後接收時被歸類為中等學校,其等級顯然被矮化了。 (相關報導: 校外教學差點遇死劫!88年前離奇躲過霧社事件,3位台北帝國大學男大生史料曝光... 更多文章

(3) 國民學校以外的大部分學校,其教職員比例和學生人數,日本人遠高於台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