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精會神、專心致志怎麼那麼難?100多年前心理學家早看出「發呆」的重要性

你因為常常發呆、放空、分心而困擾嗎?別著急,愛發呆的人並不完全一無是處!(示意圖非本人/河村友歌@pakutaso)

愛發呆,容易走神,聽起來似乎總是負面的,我們總是聽到「分心有害」的論調。

想想從小到大,家長老師們總是教育我們要專心,告誡我們走神是個壞習慣;上課的時候,明明發誓要專心聽講,結果一個神遊,錯過的全是重點。

專心致志怎麼這麼難?我這麼愛發呆,這樣還怎麼走向人生的巔峰呢?

但,愛發呆真的是一無是處嗎?

心理學家們關於發呆/走神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美國心理學之父William James就已經看到了走神的重要作用。

雖然不少的研究指向了走神的負面性如導致消極情緒、適應不良等,但是心理學家們也確實發現了與走神有關的益處。以下,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發呆和走神。

(
 

1、今天你有一半的時間都在走神

在心理學中,走神、分心一系列有關概念等被定義為心智游移(Mind Wandering),心智游移是一種自我生成的、與刺激無關的精神活動,也就是說這種精神活動與當前的任務無關。研究表明,在我們清醒的時間裡,有將近一半的時間都在心智游移。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我們的大腦確實無法總是專心致志。

研究者Jonathan Schooler曾讓被試花45分鐘的時間來進行閱讀,並在過程中測試他們走神的次數。結果發現被試平均走神次數達到了6.6次。

在我們的頭腦知道需要專心致志地參與研究的情況下,走神次數還如此之多,更別提當我們私下複習考試或閱讀一本書了。看到這,正在開小差的你是不是趕緊鬆了一口氣。

(
 

2、走神越多,創造力越好

心理學家發現,走神可能提高了我們的創造力。

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Baird等人做了有關心智游移與創造力的研究。在研究中,被試被分成了三個組,所有被試都要完成兩次創造力測試。兩次測試之間間隔12分鐘,在這段時間里三個組執行不同任務來引發的不同程度的走神。

結果發現,在間隔時間之後,相對於第一次創造力測試來說,第二次測試創造力增長最高的被試來自走神程度最高的組。也就是說,大量產生的分神狀況可能就是提高創造力的原因。

(
 

Baird解釋說,在心智游移的過程中,大腦的執行和默認網絡(Executive and Default Networks)出現了相互作用。而在其他的認知過程中,這種相互作用較少。所以當思維漫遊的時候,很有可能是這兩個系統的碰撞促進了創意的「孵化」。

其次,心智游移的過程增強了無意識聯想加工(Unconscious Associative Processing),而這一過程促進了新奇的想法或者不常規的解決辦法的生成。

總的來說,當我們在走神的時候,大腦的不同神經網絡之間出現了碰撞。我們的思想也沒有按照既定的路徑行走,而是在浩瀚的未知領地隨機遊走探索,這種跌宕的隨機性為創造力提供了火花,如果你夠幸運,說不定在哪條林蔭小道上就抓到了那個讓人為之一振的「好主意」。 (相關報導: 耍廢無罪,放空有理!科學家曝驚人真相:無所事事好處多,懶散才能拼出高效率! 更多文章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藝術家們總是會做一些令人匪夷所思,但就是跟他們本身的職業無關的事以尋求靈感,可能在不專注的時候,精神飛揚思維漫遊,靈感乍現的瞬間才會來的比較容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