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用藥,一吃就是一輩子?專家整理病人最常見問題,一篇搞懂用藥基本觀念

許多精神科患者會打從心裡認為「是藥三分毒」,因此對醫師開立處方抱持排拒心態(圖/Unsplash)

在做心理諮商評估的時候,常常會遇到一些來訪者,實際上他們的情況已經嚴重到了需要去醫院就醫用藥的程度,可是卻因為對用藥的種種顧慮擔心甚至恐懼而不肯就醫,或者即使去了,也不能堅持規範用藥,導致病情遷延。

我所見到的諮商室中來求助的來訪者,他們絕大部分也並非專業人士,用專業術語的科普,恐怕很多人在憂鬱和焦慮的情緒中也很難有心力去解讀專業文章。

所以,本文的原則是:白話通俗

這篇文章不是醫學論文,沒有具體的理論研究,沒有精確的臨床數據。我只是想站在一個心理諮商師的角度,而不是精神科醫生的角度,把我自己在精神科醫院見習一年的收穫,盡可能用通俗白話,把用藥的一些基本常識說明一二。

這篇文章不是給專業人士看的,不為專業推敲論證。

從諮商室裡的來訪者常常會擔心的一些角度的考慮,我決定用問答的方式來寫這些大白話,更便於來訪者們理解。

文章有點長,可以只挑自己想問的問題看。

精神科藥物會上癮嗎?聽人說吃了就不能停,要吃一輩子

我提一個問題,吃飯會上癮嗎?你餓了,你的身體器官不能自己製造「飯」,所以你要吃進去「飯」,然後過一段時間,飯被你消耗光了,你下一頓還是要吃飯。所以,吃飯也會上癮,因為你的身體需要。所以,飯要吃,吃一輩子。

有人說我歪理,那麼來個不那麼歪的。大家身邊常見到高血壓,糖尿病人對吧。如果人體的器官功能退化了,修不好了,古時候沒辦法,很可能導致死亡。但是現在有辦法了,器官壞了,還可以靠藥物維持。血壓降不下來,那麼上降壓藥;胰島素分泌不足,那麼補充胰島素;再誇張一點,心臟不能正常跳了,裝起搏器。

同樣的,腦子也是你的器官,心肝脾肺腎會壞,你的腦子工作量很大,也會壞的,想要好好發揮它的正常功能,就需要用藥。

有些損壞,修修補補,可能會痊癒,就比如摔一跤,破了皮流了血,但是傷口會癒合,癒合了還能正常工作,正常了就可以停藥。然而有些損壞,不可逆,修不好,只能用藥物維持,讓它不會更糟,這種情況,大概率是要用藥一輩子的。

是藥三分毒?

要區分一樣東西本身是食品、藥品還是毒品,這個比較難,只能說因人而異,適合你的是食品或者藥品,不適合你的是毒品。

比如糖,對普通人是食品,對低血糖人是藥品,對糖尿病人是毒品。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藥物也是這樣的,適合了就是好藥。

會有副作用嗎?

也許會有,也許不會有。

因為吃藥不是做化學實驗,也不是燒菜,可以精準地測量好把幾克鹽放入幾克水。每個人都是娘胎裡出來的,每個娘胎也是不一樣的,不是工廠裡標準化生產出來的同樣體重,同樣成分,同樣含量的機器。

所以藥物作用於不同的人身上,會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有的人反應平靜一點,有的人反應劇烈一些,醫生沒辦法提前保證,你跟這個藥物的反應,是平靜還是劇烈。

所以,不要隨便聽人說,這藥吃了會拉肚子、會睏、會噁心嘔吐、會胖,就以為你也會。你們是不同的化合物。

會不會診斷錯了,會不會吃錯藥?

有這個可能,任何科室都沒辦法保證沒有誤診。 (相關報導: 靠大吃無意識發洩、吃到沒錢就用偷的…她道出十幾年來心酸成長史:感謝暴食症保護了我 更多文章

在精神科,比較嚴謹的檢查流程包括心理測量(如做問卷)、儀器測量(如腦電圖)、生化檢驗(如驗血)、談話評估(如病人訪談和家屬訪談)、觀察評估(住院觀察記錄)等,如果這些都做了,基本上可以幫你確診,你表現出來的症狀,是因為身體其他器官病變(心血管病)、外傷(被撞了)、藥物(酒精、麻醉、毒品等)引起的腦功能異常,還是腦子本身壞了(持續性的,有些該分泌的物質分泌不足或消耗太多),還是腦子抽了(應激性的,因為被一些事件刺激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