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怎奈臺灣淪落自損式福利國陷阱萬難困脫

近20多年來,國內各種社福支出持續上揚,對經濟與競爭力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力。(蘇仲泓攝)

因為主政者一頭莽撞衝進共產主義福利國家意識形態治國路線,乃在短短兩年不到時間,益發劣化了「長期化的臺灣悶經濟」驟變成福利陷阱中的「頹敗經濟」;當然讓整個臺灣社會上下的普羅大眾,一片無盡的挫折與怨懟。

如何脫困再起,讓臺灣經濟社會恢復舊日活力與實力,恢復經濟景氣再造復甦的動能,當然是當前主政當局,乃至整個社會的莫大責任與挑戰。

三隻經濟黑手陷害臺灣成為三流國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對於「國家經濟議題」竟然會在臺灣消聲匿跡長達兩年多之久,乃在不久之前一篇「臺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大文中,面對庶民大眾發出了「三隻經濟黑手再陷臺灣失落十年」的醒世警語,立即引起社會悸動矚目。

這篇已然讓整個臺灣社會有所悸動的報告裡頭,指涉的那三隻黑手,一是法律,一是環評,一是對大陸過度保守,更用結語警告,倘當家政府再不積極正面解決,則臺灣勢必會落入半世紀前陳年舊論的「中所得陷阱」,以致在未來10年時間內,至少要被兩打以上開發中國家超越,讓臺灣淪落為開發中經濟社會的三流國家。

院士的證論讜說,直令人完全同意。不過,質之深層底蘊,真正比三隻黑手更加有力搗爛臺灣悶經濟傷筋害骨的猩紅狼牙棒「超額福利貪吃病的經濟併發症」,才是更關鍵更主要的,讓臺灣重蹈跌落到1965年代「歐洲自損式福利陷阱」中,而且這也恐怕才真正是肇致今日臺灣經濟,竟會從1980年代「臺灣錢淹腳目」的躍升先進,驟急淪落為「祇會下不能上」的衰敗頹退窘境之終極關鍵。

超額福利貪吃病重創下的臺灣「悶」經濟

晚近這二十多年的臺灣經濟社會,從宏觀角度來檢視,幾乎可以說是完全翻版了1965年到1995年歐洲經濟社會所歷經演進變化的態勢景況。

歐洲從二戰之後勝利國家的先進繁榮富庶,且能領袖全世界經濟高潮浪頭地位,在不到十年光景時間,就逐步被超越被領先,而竟變成「全球最沒落的貴族社會」;相對來看看臺灣演進變化,也在戰後嬰兒潮的熱浪推升中,由貧窮落後農村經濟,一躍挺升成為「錢淹腳目」的世界奇蹟經濟國家,也一時雄威高踞了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國家最高潮浪頭的亞洲四小龍首地位。

可惜也可悲的是,無論「先進的歐洲」在前,「躍進的臺灣」跟進於四十年後,竟然都隔代踵繼地捲進了「超額福利貪吃病」(welfare gluttonousness)的重症病房,而一前一後也都淪落頹退了,祇是超額福利病後的歐洲,猶還能夠繼續維持相當程度的貴族經濟樣態與氣勢,但是臺灣,卻已重創深刻難起於長達三十年的「悶」經濟困窘了。

歐洲「自損式福利陷阱」的證驗

肇致歐洲經濟停滯低宕的「自損式福利陷阱」關鍵變數,主要來自於兩大成因: (相關報導: 林建山專欄:前瞻新台幣 究竟該升值還是再貶值? 更多文章

第一大成因是,幾乎是所有歐洲地區國家百姓無一不受戰後先進富強繁榮景象所惑,忘卻了戰前勤勉努力乃能掙得富裕安全,轉為極力追求「美好福利國家夢」,於是將政府手中因開發建設的效能效率所累積下來的秀異公共資本及公共資源,將其超過一半份額比重以上的支出利用,都悉數投注花費在「社會福利支出」事項以及「弱勢/偏遠救助」的移轉性支出之上;然則依國際發展經濟學實證經驗,都顯示:「社會福利支出超過公共資本支出20%以上」的任何國家公共預算支配,勢必極其容易肇致一個國家經濟社會走上「變軟」「變弱」「變強大為敗小」之路,而二戰之後的絕大多數歐洲社會,其在「社會福利支出」的花費,都遠遠超過了該項「國家社會福利支出不能超過20%以上」必然法則界限之加倍以上,其結果,當然肇致歐洲國家,普遍性劣轉成為超額趨弱、趨向低生產力與弱競爭力國家;(相對地,映對於臺灣狀況,自陳水扁政權始,逐年提高臺灣「社會福利支出」占比,從經國先生主政之前的9%-15%,躍增至26.6%,是兩蔣時期的倍增狀態,洎至馬英九政權,則更從眾民粹需索而更拉高到46.6%,直逼當年歐洲病變時期水準,更是完全深沉墜入了歐洲型「自損式福利國陷阱」之中,病情必然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