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文蔚專文:可以只寫溫暖的故事嗎?

「透過我們的報告、發現、記錄、見證和評論,讓我們的關心甦醒;讓我們的希望重新帶領我們的腳步;讓愛再度豐潤我們的生活。」-陳映真〈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希望,我們愛……〉(圖取自須文蔚臉書)

「只要貧窮、不公不義、人為不平等在世上存在一天,我們便一天不能安枕。」

                             ——曼德拉

一九九九年的秋天,我正準備提出博士論文口考,九二一地震發生了,某一天指導教授鄭瑞城來電:「文蔚,瞿海源教授忙全盟的建構與運作,你能去幫忙嗎?」

全盟是「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的簡稱,是為了救災與社區資源協調成立的民間平臺,我掛了電話就聯繫上瞿老師,下午見了面,立刻就投入辦公室,我放下學位論文,一忙就是十個月。期間聯繫了超過兩百個以上的民間社團,調度資源,提供建議,倡議社區報刊出版,每週還審議各種企劃書,大開眼界,見證了臺灣公民社會的巨大活力。

十個月後,因為人事糾葛,我憤而請辭,在家中賦閒,每日打開電視,看見與災區有關的新聞,自己無力再協助,總是苦痛萬分。就在這個時刻,我開始尋思書寫人生的第一篇報導文學,究竟要揭露黑幕?還是該記錄溫情?在我觀察災後建設的歷程,深知民間捐款得來不易,只要有一絲懷疑,怠惰與批判,往往會招致民眾對公益團體信任感的崩解,於是我決定放下心中諸般不滿,採訪《中寮鄉親報》的編輯團隊與社區夥伴,寫下〈五個女子和一份報紙〉,見證一群異鄉女孩,無懼於天災與地方政治的冷漠,勇闖災區的動人故事。

暑假結束,我到東華大學中文系報到,臨行前向指導教授「告別」,畢竟學了五年的法律,八年的傳播政策,要轉行到文學,有不捨,更有恐慌。鄭瑞城老師用一貫從容的聲調提醒我:「到中文系教書也很好,記得要帶學生讀陳映真的《山路》。」

20180419-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諮議委員會召集人鄭瑞城19日出席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成立記者會。(顏麟宇攝)
前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鄭瑞城。(資料照,顏麟宇攝)

這句話讓我倍感震撼,原來我以為的「出走」,其實是「回歸」,在文學院,我依然應當懷抱著在傳播學院裡學習到對弱小者關切,改革傳播環境,乃至辯證公理正義的熱情。所以在還是助理教授階段,很多同儕頻頻提醒:「還沒升等過,千萬別多發言,少管閒事。」我完全當作耳邊風,指導校園報,擔任學務處的課外活動組長,創辦數位文化中心。就在我申請「傑出新進人員」的獎補助時,傳出有評委指出:「須老師是活躍的社會運動者,未必是好的研究者。」我遭遇了一次莫名的挫敗。

遭遇挫折不是壞事,不服氣的我就將臺灣社會運動與報導文學的歷史結合觀察,寫出了一系列臺灣紀實文學的論文,論證在每一場成功的社會或政治運動中,成功的領袖人物總有詩人或哲學家的氣息,總是能說出撼動人心的真實故事。我也重新爬梳了臺灣報導文學的歷史,上溯到日本殖民時期吳希聖與楊逵的創作。讀到楊逵說:「在冰山底下過活七十年,雖然到處碰壁,卻未曾凍僵!」相較於自己「玻璃心」碎裂的遭遇,正好提醒我要更勇敢些。 (相關報導: 醫療不足地區認定看「醫人比」 吳志揚批標準僵化:不利桃園沿海等偏鄉照顧 更多文章

有機會投身數位機會中心的輔導工作,那是在日常的教學與研究外,一份沉重而又甜蜜的負擔。沉重的部分很容易理解,現在的大學教師要面對學生的教學評鑑,因應各種教學創新的實驗,承擔升等與評鑑的研究發表壓力,在同事的支持下,還必須擔任主管,參與行政服務工作,DOC的輔導計畫絕對讓人徹夜無眠。甜蜜的部分則來自社區的回饋,有時是偏鄉的朋友學會一種新科技,創造出市場的價值,更多時刻是因為我們團隊創意與熱心的協助,讓社區獲得更多新的計劃或資源,讓我們有機會實現夢想,真的就不知道「累」字該怎麼寫。

(取自花蓮市DOC網站)
甜蜜的部分則來自社區的回饋,有時是偏鄉的朋友學會一種新科技,創造出市場的價值,更多時刻是因為我們團隊創意與熱心的協助。圖為花蓮市DOC課程活動照。(取自花蓮市DOC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