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孩子都葬身火窟,主管竟說「太好了,快去訪她」記者霸氣回嗆沒同理心的上司

記者應該誠實地問自己:你正在做的這則新聞,到底企圖給觀眾什麼感受?(示意圖非本人/すしぱく@pakutaso)

對於許多公眾議題,我們要提出針砭與批判;對於弱勢族群,我們更要去察覺他們的存在。為什麼我要特別提出這點?因為許多新聞記者入行久了,看過、經歷過太多新聞事件,漸漸地變得過度冷靜、麻木,甚至給人冷血的感覺。

在討論新聞工作者的理性與感性時,我一再強調:一則報導,在理性的外衣下所包覆的核心內容,應是很多溫暖與關懷,簡單地說,就是社會責任。那才是新聞最重要的價值。如何把這些不同面向的內容,妥善地結合,與其說需仰賴新聞工作者的智慧,不如說是取決於新聞工作者的心態。心態會影響做新聞的方法,若能兼具理性與感性、智慧與關懷,加上自己所受的新聞訓練,把所有想傳達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對我來說,就是一則好報導。

看起來,新聞記者該是個崇高的行業(至少我這麼覺得)。曾幾何時,記者雖還不至於像過街老鼠那樣人人喊打,但也好不到哪兒去。社會上開始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第一次聽到這句話,說實在的,我笑不出來,胸口彷彿遭人重重一擊。這個我從小的志願,努力不懈、時時自我警惕的工作,怎會遭人如此鄙視?

我仔細去探究原因,發現不外乎兩種狀況:

第一、記者素質不佳。在發問場合問了被人認為「很愚蠢」的問題。這通常是知識、常識不夠,肇因於自我充實不足。

第二、記者沒有同理心。同樣是在發問場合問了「不適當」的問題。這種情形最常發生在災難場合。

當我還在華視當記者時,曾被臨時調度去採訪一起社會案件。那是一場火災,發生在夜裡。原本只是小火,女主人手被燒傷,男主人將火勢撲滅後,急著把太太送去醫院,沒想到再回家接兩個孩子時,卻發現全家陷入火海。原來餘火未盡,在他離開後又燒了起來。男主人衝進火場想搶救兩個孩子,結果三人都葬生火窟。

這則火災因為發生在半夜,包括起火等主要畫面都由大夜班的記者所拍攝,主管要我重返火場做「人」的故事。確實,若沒有「人」的元素在裡面,這則新聞很容易淹沒在一整天大大小小的車禍、火災稿單中。所以我銜命前往事發現場,看到的就是已經燒燬的房子。人呢?這家就只剩女主人一個,而她還躺在醫院的急診室。

我到了醫院,與公關人員聯繫(依照各醫院規定,記者要拍攝任何畫面,都必須經過公關核可)。在表明來意之後,公關說無法讓我進入急診室,我們最多只能停留在門口。我請教值班醫師受傷女主人的狀況,他說沒有生命危險,只有四肢燒傷。我再問:「請問她知道先生和孩子的事嗎?」

「她還不知道。目前還沒有其他家人來看她。她剛剛有問我們,她先生有沒有再來?她可能覺得奇怪,先生怎麼過了這麼久都還沒來。我們不敢告訴她,其實她的先生和孩子都走了。」

我聽到這裡,不禁鼻酸。如實回報給臺內主管,我得到這樣的指示:「太好了!這是個好故事,妳一定要訪到她。」

我不可置信地問:「訪?你要我問什麼?問她『妳先生跟孩子都死了,妳現在心情如何』嗎?你自己不會想想,如果發生在你身上,你全家人都死了、只剩你一個,你心情如何?」然後,我就把電話掛了。 (相關報導: 「我聽見她尖叫,看到她化為一團火球!」馬爾他女記者勇於揭弊被謀殺,鄰居敘述爆炸恐怖瞬間 更多文章

3(圖/pixabay)https://pixabay.com/zh/%E6%9F%8F%E6%9E%97-%E5%9C%A3%E8%AF%9E%E5%B8%82%E5%9C%BA-%E4%BC%81%E5%9B%BE%E6%9A%97%E6%9D%80-
(圖/pixabay)

我不能違反醫院規定混進急診室,更不想由我來告訴這個傷心的太太與母親,她的先生因為急著送她來醫院,沒注意到火勢尚未全滅,導致最後他和孩子都罹難。我一點都不想問她的心情,因為我知道若換做是我,除了悲痛,更會一輩子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