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東京的鐵道系統能聞名全世界?原來日本地下鐵有「這個」獨特之處

都營淺草線是日本第一條與其他私鐵直通運轉的地下鐵路線,所以會出現京急線車輛(右邊),與淺草線車輛(左邊)同時出現的景象。(攝影:陳威臣)

東京的地下鐵世界有名,他不但是亞洲第一個擁有地下鐵的城市,在很長的時間以來,東京的地下鐵一直為人稱道,老一輩的台灣人,也很喜歡提到東京的地下鐵。

不過大家有沒有發現,東京的地下鐵路線,好像跟台灣不太一樣,很多朋友實際搭車,也發現明明地下鐵的終點只到某一站,但為何列車上的終點卻是路線上所沒有的車站?也或許有朋友搭車的時候,會發覺東京地下鐵每一條路線,不是都有固定顏色嗎?為何會多出其他顏色的列車呢?

事實上,這是東京地下鐵有趣的地方,目前東京的地下鐵共有13條營業路線,分屬東京地下鐵(Tokyo Metro)與東京都交通局,但除了銀座線、丸之內線與大江戶線之外,剩下的10條路線,全都與其他的鐵道公司直通運轉,不管是私鐵或是JR線都有

講到這裡,看倌也許會霧煞煞,直通運轉是什麼?所謂的直通運轉,就是不同公司的路線,透過相同軌距或是相同的供電系統,甚至於相同的行控系統與號誌,讓不同路線甚至於不同鐵道公司的列車,能夠開進對方的路線裡

這樣的運轉方式,不但可以讓服務路線變得更長,更因無須更換列車,讓搭乘直通運轉列車的旅客更加便利。也因此,直通運轉在日本的都會地區,相當常見,尤其是東京,透過直通運轉,將整個都會鐵道網,擴大至郊區,讓通勤旅客能夠方便的前往都內,或是其他地區,可以說直通運轉已是東京的日常。

都營地下鐵淺草線直通運轉全圖,雖然很複雜,但也因此行程東京東部與千葉縣、神奈川縣,以及成田與羽田兩大機場間的通勤。(作者提供)
都營地下鐵淺草線直通運轉全圖,雖然很複雜,但也因此行程東京東部與千葉縣、神奈川縣,以及成田與羽田兩大機場間的通勤。(作者提供)

東京的直通運轉歷史相當悠久,早在1904年,東武龜戶線通車,即與國鐵總武本線進行直通運轉。之後日本全國也陸續有直通運轉的例子出現。不過戰後因地方人口大量湧入都市,造成都市圈的人口暴增,為了滿足新增的人口通勤,各大都市開始興建地下鐵路線,尤其是東京,多條路線自1950年代即開始進行規劃。

當時已通車的銀座線與丸之內線,採用的是國際上相當普遍的第三軌供電方式,但新建的地下鐵路線,在規劃時經過討論,認為以當時的發展需求,鐵道的擴充已跟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如果採用與現有的鐵道線,進行直通運轉,這樣的新型態營運方式,除了可以減少路線興建成本,也能與現有路線整合,方便旅客搭乘,這樣的規劃方式,送進當時的交通審議會討論,即獲得支持,都營銀座線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興建。

東武伊勢崎線也與東京地下鐵日比谷線直通運轉,所以可以在同一路線,看到日比谷線列車(右邊)與東武線特急(左邊)同時運轉。(攝影:陳威臣)
東武伊勢崎線也與東京地下鐵日比谷線直通運轉,所以可以在同一路線,看到日比谷線列車(右邊)與東武線特急(左邊)同時運轉。(攝影:陳威臣)

早在戰前1920年代,經營千葉至東京的京成電鐵,以及經營品川至橫濱的京急電鐵,即有興建淺草、銀座、新橋至品川的鐵道線,將兩家鐵道串連一起的計畫,然而1923年發生關東大地震,預定路線均遭遇強震而被摧毀,二次大戰這一帶遭到大轟炸,該計畫一直沒有實施。

直到戰後復興,這項計劃再度被提出,不過因日本經濟大幅成長,考量符合未來需求,所以在1956年都市交通審議會,通過將興建押上至品川的地下鐵,並且命名為1號線,交由東京都負責興建,規劃在押上與京成電鐵、以及品川與京急電鐵直通運轉,地下鐵1號線也改採架空供電線,與過去第三軌供電不同。

不過當時京成電鐵的軌距是1372mm,與京急電鐵的1435mm軌距不同,因此京成電鐵同意將自家路線,進行改軌工程,地下鐵1號線也依此採用1435mm軌距,讓三家鐵道公司的軌距統一。1960年押上至淺草橋路段通車,而京成電鐵也在1959年開始,改軌計畫陸續完工,開始與地下鐵1號線進行直通運轉,成為第一條與其他鐵道公司直通的地下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