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上周在奈良遇襲身亡,震驚全球,包含美國總統拜登及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都表達慰問,與日本親近的台灣社會反應更加強烈。7月11日台灣總統蔡英文宣佈台灣政府機關及公立學校降半旗悼念,各地悼念安倍的活動不斷,日本在台北辦事處收到民眾的慰問及鮮花。
周一(11日)台灣副總統賴清德以私人身份飛抵東京,前往安倍住宅慰問,成為台日1972年斷交以來最高層級台灣官員拜訪日本,引發各界關注。賴清德是他停留東京一夜後,以「親友」身份出席老友安倍在東京增上寺的私人葬禮。

有分析稱,日本殖民台灣半世紀,台灣民眾對日本文化有親近感, 但安倍在台灣的高人氣主要是因為安倍擔任日本首相時,頻頻釋放對台友善信息。卸任後又提出「台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等同日美同盟有事」,引起台灣社會迴響。
日本國際教養大學(Akit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中國研究助理教授陳宥樺向BBC中分析稱,日本政治人物主張對北京強硬,「抗中」的人非常多,但主張「親台」的政治家卻相對地少,但安倍很特別, 他是日本政壇上一位既主張「抗中」也「親台」的人物。「更獨特之處在於安倍是有相當政治實力與影響力之人物,」他解釋說。

「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2012年安倍重新執政,中日雙方在外交上多次過招後關係轉冷。 與此同時, 日本與台彎的外交互動升溫,拉攏台灣,共同抵禦北京的意圖明顯。
針對習近平的戰狼外交,執政中期, 安倍提出「開放的印太地區」,策略之一是將台灣納入其伙伴關係。
7月10日,曾任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的博明(Matt Pottinger)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文章紀念安倍。 他稱,「印太」(Indo-pacific)一詞及內涵是由安倍晉三建構,後來被美國及許多國家接納用以重繪亞洲政治版圖。他認為,安倍希望拓展西方以中國為亞洲中心的觀點,亦希望超越傳統主權觀,因此以「自由開放的印太」取代亞洲這一概念。
曾擔任川普(Donald Trump 川普)顧問的博明回憶說, 2017年11月,川普訪問亞洲在越南演講時便是借取安倍晉三的說法,呼籲建立「自由開放的印太」(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而此框架在拜登上台後,仍是美國外交政策的主旋律。
在此框架下,台灣逐漸成為美日於該區域的戰略伙伴,與日本關係越來越緊密,輿論認為安倍是主要策動者。2020年安倍辭去首相後,涉台言論越來直接。2021年底,直接呼籲美國放棄對台模糊戰略,引發北京強烈反彈。
陳宥樺稱,安倍在第二次首相任期中(2012-2020)推動了日本的國家身份之轉型,從以往被動的國際秩序接受者,轉變為「積極的和平促進者」。
他說,從安倍到菅義偉,再到岸田文雄,日本政府這幾年來認為北京單方面試圖改變東亞國際秩序,因此在軍事與外交上都極力抵禦中國,這點日本做得比任何其他國家(包含美國)都還積極。 (相關報導: 安倍大戰略3》日本不是「歷史否定主義」國家,而是國際自由秩序保護者 | 更多文章 )
「日本行動具體體現在將涉中政策清晰化(也就是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承擔《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義務,主動組織四方會談(QUAD)到現在的參加北約(NATO)峰會等,」他強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