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補習真的有用嗎?專家揭關鍵5件事,做錯反而害成績更差

許多家長將孩子送至補習班補習。(示意圖/取自Unsplash)

我家附近大小補習班林立,從學童的安親班、才藝班,到升國中的文理補習班,甚至還有高中升大學的醫科保證班。這邊考私立國中的風氣盛行,家長間瘋傳準備明星私中的入學考試,得讓孩子從國小三年級開始補習。許多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不斷接收這類「恐嚇訊息」的轟炸,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便把補習當做孩子學習中的必要安排,卻沒有認真思考孩子是否真的需要補習,或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學習協助?

大把銀子花下去沒成效就算了,還浪費孩子寶貴的時間。補習班額外的作業常讓孩子喘不過氣來,只會對讀書學習更倒胃口。因此,父母得先分辨給孩子安排補習,究竟是孩子有需要,還是父母自己內心焦慮,深怕孩子不補習就會學習落後,孩子參加補習才能心安。

事實上,我們應該把「校外補習」視為孩子的學習策略之一。

前文談到,學習策略包含了六大領域,校外補習就屬於「求助資源領域」。我們希望孩子能自我評估,自己在讀書學習中遭遇了哪些困境,進而思考是否透過補習改善學習成效。因此,是否要去補習不應單方面由家長決定,也應該讓孩子參與決策。如果孩子還在國小中、低年級,判斷與決定的能力不足,家長可以暫時依自己的評估為孩子安排補習,但請容許孩子日後有決定繼續補習或轉換補習環境的彈性。

如果希望孩子在讀書學習上能更主動積極、自我負責,那麼父母就應該與孩子共同討論與決定任何在學習上的額外安排。

評估孩子的補習需求

1:釐清補習的真正目的

坊間補習班有很多種,有的強調課業補強,有的專攻升學考試(如私中保證班、醫科班等),有的是提升特定能力(如國文寫作、英語口說、全民英檢、術科檢定等)。總之,因應孩子在課業學習與升學上的需要,補習班推出的課程琳瑯滿目,招生手法也相當多元。

不管怎樣,家長應該清楚知道,幫孩子安排補習的確切目的是什麼。若是某些單科學習成就低落,那就補特定學科就好,不需要補全科。雖然補全科很划算,但也會花費孩子許多寶貴的時間。

若孩子在大考前不懂得如何自行溫習,那麼參加考前衝刺班也無妨。但這類補習班幫孩子把讀書時間表都規劃好了,孩子只是按表操課,並沒有學會自行擬定讀書計畫,無助於養成自主、自律的讀書習慣。

千萬不要人云亦云,看大家都在補習考私中,就把孩子送去補,但自己的孩子並沒有想要讀私中。孩子在缺乏學習動機之下,不斷被要求演練試題,很可能因此厭惡學習。

2:找出孩子的學習困難

很多時候,大人會因為孩子在學校考試成績不佳,而要孩子去補習,這樣的決定是相當粗糙的。在決定補習前,應該和孩子討論究竟學習困難之處在哪。到底是基礎觀念沒搞懂,導致新進度難以吸收;還是對學校老師的教學方式難以接受,聽不懂課堂講述。或孩子根本沒花時間預習或複習功課,考試後也沒確實訂正考卷,錯誤的地方一直沒弄懂。 (相關報導: 小時候學什麼才藝最有用?過來人大推1技能,一輩子都受用 更多文章

國小階段的家長,不妨與孩子一起檢視作業或考卷,通常會出現一些共通的錯誤模式。例如粗心大意、題意理解錯誤、對某些公式或定理不夠理解、相關概念混淆、書寫速度過慢,或因考試焦慮而無法正確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