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學術成就的論文、學位,完全成為選舉時候選人互相攻擊對方人品操守的工具,但學術圈除了當事的學校出來針對「個案」說明,幾乎沒有檢討整個學術圈對於論文、學位審核是否有結構性問題的聲音。
2006年3月15日中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中國學界百名教授聯名要求「學術打假」,原因是當時北京推動猶如學術圈「大躍進」的「全民搞學術」,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學術垃圾和泡沫,這些教授們痛定思痛,才發動了這次的聯名行動。2006年3月2日出版的991期《新新聞》,深入地報導了這次行動的前因後果。
象徵學術成就的論文、學位,完全成為選舉時候選人互相攻擊對方人品操守的工具,但學術圈除了當事的學校出來針對「個案」說明,幾乎沒有檢討整個學術圈對於論文、學位審核是否有結構性問題的聲音。
2006年3月15日中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中國學界百名教授聯名要求「學術打假」,原因是當時北京推動猶如學術圈「大躍進」的「全民搞學術」,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學術垃圾和泡沫,這些教授們痛定思痛,才發動了這次的聯名行動。2006年3月2日出版的991期《新新聞》,深入地報導了這次行動的前因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