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政府配合高雄港築港工程滿110周年之重要紀念時刻,結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稱高史博)舉辦「再造歷史現場國際論壇」,希冀凝聚「見城」與「興濱」計畫之階段性成果,彙整城市歷史的整體論述,透過國內外多元觀點重見高雄城市歷史發展論述,以作為港灣城市文化治理的新願景。
高史博長期以推動「地方學」、「大眾史學」為目標,為讓更多市民理解高雄這座城市的興起與變遷,透過此次論壇的辦理,邀請重要港灣城市如神戶、橫濱、新瀉等歷史學者、博物館代表,以及日本重量級鐵道博物館舍日本大宮博物館等一同共襄盛舉,見證高雄城市榮耀的時刻。
沒入塵埃歷史片段 九轉十起水泥大亨在高雄
鄰近海洋的高雄,是冒險家的樂園,鄰近高雄港的哈瑪星、哨船頭,許多開拓者在此留下印記。從1850年的美國商人在哨船頭偷偷蓋倉庫,到1863年開港後傳教士、商人、外交官陸續前來。1895年日人領台後,更吸引許多日人來此開創事業,打造哈瑪星及高雄市,這也是本次論壇重點。
在許多日人中,淺野總一郎更為傳奇,他從小經商,但屢敗屢戰,日人稱他為「九轉十起」,也就是跌倒九次,第十次也要站起來,直到明治維新後,他成功捉住新式產業的發展,成為日本水泥大亨,同時也不停嘗試新事業。

日本領台後,淺野總一郎親自來台,大量購買港灣旁土地,尤其鍾情高雄,並向台灣總督府要求在高雄港灣填海造陸,總督府直到1908年才點頭,成為今日的哈瑪星。這個經驗,更讓他帶回日本,成功填築東京灣,成為今日東京、橫濱間的京濱工業地帶。

除了填海造陸外,淺野總一郎更是水泥大亨,在1884年於東京成立淺野水泥,後來陸續在門司、北海道、川崎建廠,來到高雄後,發現壽山地質適合製造水泥,於1917年在壽山腳下設立高雄廠,戰後成為台灣水泥。至於在日本的淺野水泥,戰後與其他公司合併,成為太平洋水泥(太平洋セメント),迄今仍為日本重要水泥公司。

這樣一個橫跨台日的人物,在此次論壇上,除了有台灣研究者發表論文外,更邀請了淺野總一郎故鄉:富山縣氷見市的淺野總一郎資料展示館館長來台共相盛舉,連結起百年前的歷史發展軸線。類似這樣的故事及討論,也將是本次論壇的重點。

再造歷史現場的多元參與精神
對高雄在地的土地及人物討論外,高雄究竟在世界史上有何意義?此次論壇也將以「開港」為主題,延伸討論這個在東北亞,被西方用船堅炮利打開的「條約港」,究竟在發展上有何不同?除了台灣的基隆、高雄外,也邀請日本最早期開港的三個港灣城市:橫濱、神戶、新潟,一同討論這些港灣城市發展的異同。 (相關報導: 陳建宇觀點:掌握高雄騰躍國際大都會的關鍵契機 | 更多文章 )

台灣幾乎每個月都會舉辦歷史研討會,高雄市政府與高史博聯合辦理的國際論壇有什麼不同? 本次國際論壇立基於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的核心精神,深度挖掘城市發展過程中消失的歷史證據,以歷史論述建造多元觀看面向的歷史現場,不僅是被封存在文獻史料中,聽者重返歷史現場為要讓歷史記憶得以延續。因各場次報名狀況踴躍,均已額滿,主辦單位將規劃網路直播,讓無法親身參與論壇的民眾,可透過高史博youtube頻道同步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