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救經濟?專家: 中國政府應加大財政刺激力度

中國經濟欲振乏力,專家提醒此刻需要加大財政刺激(圖片來源:德國之聲)

路透社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目前國際投資者正在撤離中國市場,這是在向中國領導層傳達一個簡單的信息:暫停小心謹慎的步伐,開始大手筆增加政府支出,以拯救經濟下滑。

從希望到失望,再到現在的放棄,投資者對中國不連貫、緩慢和吝嗇的措施失去了耐心,這些措施原來旨在重振萎靡不振的經濟和化解日益加深的房地產危機。

謹慎的降息、對於負債累累的房地產開發商的模糊承諾,這些未能挽回投資者的情緒,基金管理人開始堅定地表示,他們需要先看到更多的政府資金流入,然後才會考慮回流。

中國滬深300指數在過去13個交易日暴跌9%,外資撤出780億元人民幣,創下2015年以來最長的連續拋售紀錄。

「僅僅是降息是不夠的」

倫敦信安環球投資公司的首席全球策略師沙赫(Seema Shah)說:「目前存在混亂和不解,這樣就會缺乏可信度,意味著投資者更有可能遠離。」他補充:「唯一的出路是加大財政刺激力度……,因為缺乏信心的緣故,僅僅是降息並不足以提振信貸需求。」

研究機構艾摩宏觀(Alpine Macro)的首席全球策略師Chen Zhao表示,中國政府似乎陷入了癱瘓,這讓投資者感到不安,他們幾個月來一直期盼中國在面對經濟沖擊時能像往常一樣采取務實的態度。

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中國政府的巨額支出,以及2015年期間中國政府的迅速救市,都是突出的例子。Chen Zhao指出,目前在中國對於經濟現況「沒有恐慌,而最高領導層也沒有傳達任何連貫和可信計劃的相關信息,來拯救經濟下滑」。

應向地方政府、銀行投入資金

投資者願望清單的第一項是希望看到中國政府不考慮債務上升的風險,再次增加支出。大多數分析師認為,目前中國經濟需要的資金遠遠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時中國投入的4兆元人民幣,而且這些資金應該投向地方政府和銀行。

不過,雖然中國一直承諾將採取更多措施來支持低迷的房地產行業和消費支出,但即使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七月底的會議上,中國也沒有把支出重點放在這裡。

中國政府承諾為消費者在電動汽車、電子產品和旅游方面的消費提供補貼,盡管這比可能會被存起來的稅收或者現金補貼要好,但消費補貼需要來自地方政府,而許多地方政府資金緊張,甚至負債累累,無力支付公務員的工資。

法國皮克泰財富管理公司(Pictet Wealth Management)宏觀經濟研究主管杜克澤(Frederik Ducrozet)表示,應允許地方政府快速發行債券,並指出中國政府和各省今年籌集的現金遠遠少於2022年。

杜克澤在談到去年的籌資情況時說:「想要有顯著影響、改變經濟的游戲規則,我認為必須將籌款額提高數倍。」

地方政府及其融資工具在為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資金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而基礎設施項目歷來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之一。 (相關報導: 出口額破兆,中國為何要跟非洲做生意?除了拿資源,還能創造國際輿論聲量 更多文章

「對公共部門債務上升的擔憂既是誤導,也是不必要的」

信安環球投資公司的沙赫自今年5月份以來一直對中國股市持中性態度,他希望中國能出台經濟刺激政策,但他對財政支出沒有一個具體的預期數字,因為「很多事情都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他說:「很多政策都是通過地方推動的,沒有一個中央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