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聯考日定為每年十一月第三個星期四。在季節上,是屬於初冬時期。照日期來說,應該還不到很冷的季節。然而歷來考生之間有個傳說,每年一到聯考日,就溫度下降得特別厲害,對考生說是更殘酷的一天。我參加聯考的那一年也不例外,零下9度的天氣,教室裡的暖氣設備不夠齊全,凍著腳參加考試。現在看來,凍著腳考試之類的故事早就成為一種傳說了。這幾十年來的變化實在太大了,變化的不只是暖氣設備,聯考制度也完全變了。
聯考,在韓國稱為「修能」(修學能力考試)。從1945年,就是日本殖民時代結束的那一年開始實行,已有了73年的歷史。在73年當中,改革修能制度的次數已達為14次,名稱也改過好幾次。其演變過程大致如下:

1945-1953年,各自大學主管入學考試時期,實行筆試,體檢,面試。
1962-1963年之間,因入學考試中非法入學事故被揭發,朴正熙軍事政府開始實行國家考試制。
1964-1968年,校方認為軍事政府實行的國家考試制干涉大學的自由性,回到1945年的考試制。
1969-1980年,把資格考試改稱為預備考試(純屬名稱上的變化),並各自大學開始主管
正式考試,考試科目是國文、數學、英文。從此開始盛行過熱的應試教育和私人教育。
1981-1987年,全斗煥政府的國家保衛非常對策委員會公布全面禁止私人教育方案,並廢止各自大學實行的正式考試,實行「內申制度」和議論文考試。所謂內申制度是反映學業成績。內申的學業成績只限於高中時期的成績,高中成績當中只包含每個學期的期中考和期末考的成績。
至於內申這個名稱,原來是屬於日據時代的單詞。對日本的統治,當時大部分的韓國人極力抵抗,但也有效忠於日本的親日派。在韓國的日本總督府裡,原來定了親日派的秘密名單,該名單叫做內申。擺脫日據時代過36年以後,在大學入學考試制度中竟然用到日據時代的詞語,在歷來的大學入學考試制度上最大的烏龍事件了。到目前為止不管是家長還是考生,不歡迎使用這個名稱,主張早點改換。
1987年之前的大學入學考試的出題方式都是選擇題,而1987年第一次列入議論文考題,要求寫短淺的陳述型答案,只不過是幾個題,在總分上所占的比率只達100分之10%。
1988-1993期間,廢掉議論文考試,開始實行面試。
1994年再度實行議論文考試,把名稱改為修能。
1998年開始擴大大學的招生自主權,並禁止實行國公立大學的正式考試。
2002年禁止實行私立大學的正式考試。(正式考試就此都被廢掉)
2008年開始運用等級制度。等級制度同時運用於內申與修能成績上,分級辦法如下:

按照算出來的標準分數分為9個等級,取整數,小數第一位四捨五入。由此看出考生的成績落在哪個區間,也可以知道原始分數和平均分數之間的落差。 (相關報導: 幸福是什麼?中日韓大學生對談 揭露年輕世代煩惱 | 更多文章 )
除了標準分數外,還要看百分位。百分位是把考生的分數算成1~100%的,可看出整個考生當中一個考生所站的位子。百分位和標準分數一樣,在第一個小數位上運用四捨五入得出的整數來表示。比如說一個考生數學原始分數得70.4分,就算為70分,假使整個考生當中得70分以下的比率佔75%的話,這個考生的百分位便是75,百分位的數子越高成績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