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間,倫敦讀大學華裔女生張怡雯創建了「親愛的亞洲青年人倫敦分會」,希望為亞裔年輕人提供一個為自己權益發聲的平台,也讓更多人了解亞裔文化。
「疫情期間,我們到圖書館,有人會開玩笑似的捂住嘴,或者問我們,『你是武漢來的嗎?』雖然他們沒有惡意,但是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2020年2月,疫情剛剛開始的時候,當時不到20歲的張怡雯和朋友去巴黎,聽到當地人對她們喊「新冠」。那段時間,她也聽說、讀到其它一些東亞人和東南亞人受到歧視的故事。
比如新加坡學生莫顯強在倫敦市中心的牛津街遇襲。據莫顯強回憶,襲擊者在施暴前曾大叫:「我不想你把新冠病毒帶來我的國家」。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時在倫敦政治經濟學校讀大學的張怡雯開辦了一個名為「親愛的亞洲青年倫敦分會」 (DAYLDN,Dear Asian Youth London) 的組織。
張怡雯對BBC中文網說,他們的使命就是要「為英國的亞裔青年和社區爭取更多的權益」,同時也希望能讓英國人更多了解亞裔文化。
身為華裔的張怡雯自己的成長經歷中對英國的多元文化有過怎樣的體驗?兩年過去了,她的DAYLDN做了什麼?還有哪些挑戰?
「被當成外人」
張怡雯出生在中國河南,三歲時來到英國,在相對文化多元化的伯明翰長大。
她說,上小學的時候自己住在基本是白人的地區,文化多元化並不明顯。雖然當時自己並沒有感覺受到歧視,但是如今回想一下,也確實曾被當成了「外人」。
張怡雯記得,學校裏當時還有一個東方女孩子,「我們走到哪裏,大家都會以為我們是姐妹或者雙胞胎。其他學生有時候會瞇起眼睛,有時候會用中文或者日語說『你好』。」
「他們這樣做,都只是因為我們是華裔。當時自己完全不覺得有所謂,但是,這也是一種放鬆式的『種族歧視』,就是把我們和當地人隔離開。」
讀中學的時候,張怡雯去了一個有很多不同種族背景學生的文法學校,學校中的有色人種甚至可能多於白人。
她說,即使是那個時候,自己交的朋友很多也都是東亞人,或者東南亞人。 「當時大家給我們一幫人就取名為『東方人(The Orientals)』,現在想想,這其實也是一種歧視和排外。 」
等到她升入大學二年級,就爆發了新冠疫情。「倫敦政經大學是一個文化上非常多元化的大學,但是在疫情期間,我們華裔仍然能感受到一些歧視。」
張怡雯說,英國新冠疫情封城期間,社交媒體突飛猛進地發展。尤其是美國喬治·佛洛依德事件之後,越來越多的人把社交媒體當成更大的平台。剛好,總部在美國的「親愛的亞裔青年」 (DAY)組織也在推動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於是她自己就組建了DAYLDN。
成績與挑戰
「我們希望鼓勵所有在英國的亞裔群體獲得應得的權益,並與對這個族裔的一些不實報道作鬥爭。 」她說。
「我們希望根據英國亞裔的經驗提供多樣化、有教育性的內容,目標是為英裔亞裔青年和社區提供力量,並通過提供英國亞裔能夠發聲和共享經驗的平台來讓英國大眾更了解這個群體。「」 (相關報導: 德國投入印太軍演》德媒警告:可能影響德中經貿關係,「小矮子」不能把自己當作巨人 | 更多文章 )
至於自己的網站是否能讓亞裔社區更認真對待族裔歧視,張怡雯說,「希望我們起到了這樣的作用。看到很多人轉發我們的內容,或者留言說感謝我們做出了這個網頁,我們感到高興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