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事務官的體制,在近期媒體披露下,由執政黨派職的政務外交官引起各界廣泛討論,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問題供各界參考:
何謂政務官?
在我國民主體制運作下,政務官大多是由選舉產生之執政黨指派任命,由於執政黨多半是由人民所選出,所以被認為應直接對人民負責。
政務官工作本質
依據銘傳大學熊忠勇(2009)對政務官解釋:「政務官其工作具有政治性、政策性,要做好具有政治性及政策性之工作,在邏輯上尚須注意民意偏好、政黨意識形態,符合大部民意的政策,確保下次選舉優勢,同時也會考量政黨黨綱、意識形態走向,使國家施政的方向與其政黨理念一致」。
政務官制度之質變
依據熊忠勇(2009)引用Ferrara等學者 (2005)之觀點;「多數政務官都具有良好的教育,且曾在政府部門工作相關經驗或具有政務相關的專業知識」。
然而我國近期案例1、「林子揚在泰國擔任三等秘書,雖具政大國發所碩士,然卻未通曉泰語及泰國政經歷史文化」2、「東吳英文系畢業劉家愷擔任駐日代表三等秘書」。以上人員雖符合執政黨政治性及政策性性質,然是否具有政府部門相關工作經驗或具有其工作之專業性?亦或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如果政務官制度繼續蠶食專業的事務官員額,對於國家到底是好是壞?
執政黨是否該信守對選民承諾?
蔡總統近期民調低迷,其中有部分原因是選民對於蔡政府執政期待有所落差,執政黨當初會擄獲年輕選民的心,是因為年輕的世代選前認為,現在的執政黨執政後能夠讓年輕世代得到更多機會。然而從獨立機關設立到外交官派職事件,他們看到了什麼?從「250實習生的綽號到爽領年薪300萬」。從這些稱號,筆者感受到年輕世代的憤恨,因為這些不公平的遴選制度引發年輕世代強烈的「被剝削感」,心中無不喃喃的念著:「我條件有比他差嗎?」網路留言大都寫著:「有關係的老爸真好」、「有關係就有職缺」…等語,留言是情緒發洩還是事實,電視上攤開這些人的經歷,各家媒體批露下,批判聲浪傾巢而出,政務官制度儼然成為家族的世襲制。
建立政務官任用制度
政務官雖具有政治性及政策性之功能,職等必須高於事務官以便督促執行面之事務官貫徹政府執政理念,然政務官職缺浮濫造成事務官業務量過於冗重,不應再裁撤事務官職缺,增添具酬庸性質之政務官,此舉不僅浪費國家預算也將造成事務官執行工作之窒礙,間皆扼殺年輕人投入國家工作之機會,以上皆非國家之福。另外,政務官職缺應設立標準,例如駐某國大使,需具有1.某幾所特定科系畢業生、2.精通該國語言、3.精通該國歷史…等,最後考選合格名單再交由負責單位面試挑選較符合政治理念之人員。讓更多有意效力國家的年輕人得到更多的派職機會,派選政務官也能具有其專業性,為國家貢獻專才,落實世代公平正義。 (相關報導: 陳菊政務官可以助選 柯文哲:小野連政務官都不算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網路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