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中國今年起大打貿易戰,相互加徵關稅,9月30日雙方軍艦更險些在南海相撞,關係緊張。英國《經濟學人》撰文指出,美國已經一改對中國友善的策略,將中國視為「戰略對手」。但是展望美中關係未來發展,川普總統必須改變策略,珍視盟邦、捍衛價值,並且給予中國和平崛起的空間,兩大強權才能避免讓「競爭」惡化為「戰爭」。
美國改變「殊途同歸」策略 視中國為戰略對手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18日刊出〈接觸的終結〉(The End of Engagement),分析美國對中國的政策變化,指出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美國對中國一直抱持「殊途同歸」(convergence)的策略,相信兩國在政治與經濟的交流,不只讓中國變得更富裕,也會更加多元、民主化。那時的美國堅信,只要有正確的誘因,中國最終會加入國際秩序,成為「負責任的利害關係者」(responsible stakeholder)。儘管中美關係曾因為1996年的台海飛彈危機以及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屢有波折,仍未影響到美國與中國交好的策略大方向。
隨著中國崛起,美國對中國的策略早已不再,現在美國將中國視為「戰略對手」(strategic rival),不僅視其為惡毒、打破規則的國家。川普(Donald Trump)政府指控中國干涉美國文化、政治、竊取智慧財產權,發動不公平貿易,且認為中國不只想成為亞洲的領導者,更想稱霸全球,抨擊中國國內人權紀錄不彰,還意圖擴張海外勢力。
China and America have become rivals. How did the world’s two superpowers drift so far apart? Our cover this week https://t.co/liPlfJLmCN pic.twitter.com/poo5DBTu8k
— The Economist (@TheEconomist) 2018年10月18日
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4日在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發表演說,就警告中國正「傾全政府之力」(whole-of-government)發動攻擊,《經濟學人》分析,彭斯的演說有如提前吹起新冷戰的號角。然而彭斯與川普的反中情緒在美國並非少數,美國民主黨人與共和黨人正競相抨擊中國。《經濟學人》指出,自1940年代末期美蘇冷戰開始以來,從來沒有這麼多美國商人、外交官、軍人迅速轉向,認為美國面臨新的意識形態與戰略對手。
習近平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取代韜光養晦
中國在這段時間也面臨心態上的轉變,過去中國戰略家長期懷疑,美國想暗中阻礙中國崛起,因此採行「韜光養晦」的發展策略,使美中衝突降到最低。2008年爆發金融海嘯,美國經濟受嚴重波及,中國則趁勢崛起,許多中國人認為無須再謙卑,加上2012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後,提倡「中國夢」,要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許多中國人認為美國是偽君子,犯下指責中國的所有罪惡,韜光養晦的時期早已結束。 (相關報導: 美國務卿龐畢歐:警惕中國「掠奪性的行為」不要相信中國「好得難以相信的條件」 | 更多文章 )
哈佛大學國際關係學者艾立森(Graham Allison)曾提出,身為新興強權的中國勢必挑戰霸權美國,兩國可能進入開啟戰端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美國也擔憂時間站在中國這邊,因為中國經濟成長率是美國的2倍有餘,正大舉投資高科技產業,例如人工智慧(AI)、量子計算(quantum computing)與生物科技。《經濟學人》指出,美、中兩大強權正在建立相互對待的新規範,一旦期望設定了,將難以改變。為了人類的福祉,兩國需要有和平的諒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