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跨域族群藩籬的《莉莉瑪蓮》

「《莉莉瑪蓮》當時之所以廣受歐洲軍人的喜愛,主要原因是它喚醒了人類愛好和平與情愛的心靈,畢竟沒有人喜歡戰爭與仇恨。」(截圖自youtube)

七十幾年前的歐洲與北非戰場,每天晚上九點五十五分,不管是德國、俄國或英、美、法等國的士官兵,敵我雙方都會暫時停下手邊的工作和槍桿,把無線電頻道調到德國國防軍廣播電台,靜靜聆聽一首充滿情感的流行歌曲《莉莉瑪蓮》–

在兵營雄威的大門前,那裡有一座路燈。如果它依然矗立,我們就在燈下再次相會。就像從前啊,莉莉瑪蓮,就像從前啊,莉莉瑪蓮。

我們的身影交織如一體,讓每個人見證我們愛的永恆。所有的人都將看見,我們相會在那路燈下。

就像從前啊,莉莉瑪蓮,就像從前啊,莉莉瑪蓮。

這首歌原本是由一位生於德國漢堡的作家漢斯・萊普(Hans Leip),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被政府徵召入伍去打仗時所寫的一首情詩《一個正在站哨的年輕士兵之歌》(Das Lied eines jungen Soldaten auf der acht)。1938年,德國作曲家諾伯特・舒爾策(Norbert Schultze)為這首詩譜上了曲,並定名為《路燈下的少女》("Das Mädchen unter der Laterne"),不過,後來歌名被改成現在的《莉莉瑪蓮》(Lili Marleen),原因是漢斯・萊普將他第一位女友莉莉與後來女友瑪蓮兩人的名字,詩意地組合了「莉莉瑪蓮」這一個人名。

第一位唱這首歌的人是拉莉・安德森(Lale Andersen),但是當年德國納粹政府的宣傳部長戈貝爾,認為是靡靡之音而加以禁止。被禁後,許多相關人士都被關進集中營,然而在禁止這首歌之前,這首歌已經紅遍歐洲與北非戰場,無論是德國、俄國或英、美、法等國的士官兵,每一位軍人聽到這首歌,都會情不自禁低頭沉思,甚至流下眼淚來,可見其感人肺腑至深。這首當時紅遍歐洲戰場的《莉莉瑪蓮》,其魅力至今依然未減,撫慰世界各國的廣大人心。

《莉莉瑪蓮》當時之所以廣受歐洲軍人的喜愛,主要原因是它喚醒了人類愛好和平與情愛的心靈,畢竟沒有人喜歡戰爭與仇恨。戰爭與仇恨僅起自於少數獨裁者的野心,從古至今都是如此。不要說歐洲,中國五千年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每個朝代的創造者都說自己是「弔民伐罪」的「正義」之師,可是每一位起來的人也是獨裁者,剛開始國家或許強盛與繁榮,可是獨裁統治的本質沒變,經過幾代的養尊處優之後,貪汙腐敗叢生,最後總有人帶頭起來革命,造成千萬人頭落地。中國的歷史就是這樣不斷地循環,永無休止,關鍵就是許多人想當皇帝,沒有民主思維。 (相關報導: 鄧鴻源觀點:拒絕執行希特勒處決令的德國名將隆美爾 更多文章

波蘭在二戰期間遭納粹德國占領,圖為1名波蘭小孩返回被納粹轟炸摧毀的住家(AP)
「戰爭與仇恨僅起自於少數獨裁者的野心,從古至今都是如此。」圖為二戰期間,1名波蘭小孩返回被納粹轟炸摧毀的住家。(資料照,美聯社)

當初毛與蔣如果有民主素養,現在的中國也應如同許多歐美國家一樣,是自由、民主、富足、愛好和平又講究人權的國家,不必當心有人再革命或搞權力鬥爭,怎會造成千萬人流離失所與獨裁政體呢?難道中國人始終缺乏民主素養嗎?兩百年前的美國,有民主思維的政治家華盛頓,功成弗居,為何中國沒有?1844年一位滿清官員徐繼畬曾說,他憑藉敏銳的目光,看出美國的制度比滿清優越許多,於是明查暗訪寫下了傳世巨著《瀛環志略》,大力誇讚美國的自由與民主,遺憾沒有其他官員認同,否則後來滿清怎麼會發生太平天國事變、甲午戰爭、義和團事件,甚至亡國呢?反觀日本,有官員看了他的書,建議明治天皇發起維新運動,因而不久成為世界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