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關注》明亮設計、有機食材、咖啡飄香….誰說庇護工場只能賣餅乾?

雇用精障者的「café 330」透過「設計」為產品加分,打造出完全不遜於商業市場產品的風景。(圖/擷取自time out)

喜餅、月餅、年節禮盒……等這些在消費市場競爭激烈、商家廝殺的品項,不難看到庇護工場的身影在其中,他們為何敢跨足?跨足之後成績如何?是否能在生存之戰中殺出一條自己的路?

庇護工場的存在,讓身心障礙者不只有工作還能創造自我價值

想一想,社福機構為何要發展庇護工場?現實的情況即是,就算政府針對企業訂下任用身心障礙員工需佔公司員工一定比例的規定,還是滿足不了社會需求。許多身心障礙者最在乎的已經不是職場上的歧視眼光,而是像你我一樣只求一份謀生的工作,但是談何容易?庇護工場的生成,除了可以提供身心障礙者一個職訓的場域,提供收入,維生之外,更能建立每個人都需要的工作成就感。

以喜憨兒基金會為例,從烘焙、餐廳到農場,可說是社會企業相當成功的案例,他們就曾經分享過,自己是第三部門卻用第二部門的行銷手法。為了個案維生、工作的需求,成立庇護工場,但是不是每個庇護工場都可以做到如喜憨兒烘焙坊、心路基金會庇護工場如此成功?

做愛心?做好事?民眾是這樣買產品的

2016年,左腦創意行銷公司針對庇護工場商品進行了一項網路民調,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購買過庇護工場商品的受訪者,對於品質的反應兩極,51.7%認為「很好,喜歡」;46.9%認為品質普通或不好。再來是購買動機部分,97%為「愛心」及「做好事」;而商品的觀感排名中,第一是「行銷手法老舊」(63.2%),其次則是「產品不夠市場化」(51.7%)。

這個網路民調其實就是消費者的心聲,很多人因為想做好事而支持庇護工場,但在成為支持者的同時,「消費者」的角色並不會消失,產品的品質不夠好、行銷手法老舊、產品不夠市場化等因素,皆會影響購買欲。

當設計師為社企餐廳效力,一切都不一樣了

我們看到香港庇護工場的案例,為了提高能見度,不少庇護工場透過「設計」為產品加分,像是雇用精障者的「café 330」,結合設計師團隊打造一個明亮、充滿設計感的店面,賣的是輕食和現沖咖啡,選用的是有機食材,走在時下流行的風潮中,完全看不出來是傳統的社企餐廳。

庇護工場能否在食品的生存之戰中殺出一條自己的路……?(圖/中信慈善基金會提供)
庇護工場能否在食品的生存之戰中殺出一條自己的路……?(圖/中信慈善基金會提供)

這種用商業的生意眼光經營社企對多數社福機構的專業來說是有困難的,無論是人才、資源、經費,都不像一般企業有那麼多的「本」。社福機構自己有這樣的眼光和遠見並不夠,還需要外面的力量加入,讓美善的合作提高效能。心路基金會的庇護工場也是台灣極佳的案例,前幾年一款蛋捲禮盒,結合知名插畫家克里斯的繪畫,為蛋捲禮盒賦予小紅帽與大野狼的故事,可愛、創新,符合年輕市場口味,加上便利的網購通路,就打造出完全不遜於商業市場產品的風景。 (相關報導: 弱勢關注》當毒品以即溶咖啡、糖果形式進入校園 誰來拉住向下沈淪的迷途少年? 更多文章

你是同情還是同理?他們要的其實是後者

當然,人類工作的需求不僅止於求得溫飽而已,社福機構創立庇護工作,讓服務對象有機會謀生是其一,創造自我價值才是真正的目的。日本有一家失智老人的養護機構,其負責人就在機構隔壁打造一間以失智老人為服務生的專門餐廳,每個到專門餐廳的人都知道這群服務生的身份特殊,上菜慢了、忘記點過餐了再問一次是餐廳裡常發生的事,但憑著老人家在記憶中不會抹去的一塊──拿手料理,客人能享用最好吃的老奶奶手爐菜,接受的是老人家最溫暖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