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屆臺北文化獎頒獎典禮在11月17日於臺北市中山堂隆重登場,由臺北市長蔣萬安親自頒發獎座,向瘂弦(本名王慶麟)、米復國、姚立群以及張乾琦先生等4位得主致敬,今年4位文化獎得主分別在文學、文化資產、表演藝術及攝影紀實領域扮演重要角色,且提攜鼓勵文化領域諸多後輩,對臺北城市文化發展及國際能見度影響至深;文化界諸多前輩先進和各位得主家屬、友人均到場觀禮,共享4位得主榮耀時刻。
蔣萬安表示,首先感謝本屆遴選委員的付出,並選出四位在文化界舉足輕重、表現傑出的得主,瘂弦是文壇界的大前輩,同時也非常願意提攜後進,可說是文壇界的伯樂,舉凡三毛、蔣勳、林懷民都曾受瘂弦提拔。
今年北市府有別以往,加強推廣「臺北文化獎」形象與定位,期盼大眾明白臺北文化獎代表臺北以臺灣首都高度,對藝文領域長期耕耘的文化工作者們所致上的最高敬意。文化局首次於頒獎典禮中,邀請陳義芝、李乾朗、溫慧玟和蘇瑤華等4位在文學、文化資產、舞蹈及視覺藝術領域的先進進行引言,由獲獎者的好友和夥伴以獨特視角道出得主的貢獻,以及許多不為人知的小故事。讓在場觀眾沉浸在4位獲獎者真摯感人的生命故事中。
瘂弦長期定居加拿大,由於年事已高,特地委由女兒鹿苹返臺代表領獎。鹿苹致詞時提到受到許多人愛戴的瘂弦對於獲得臺北文化獎,像剛出道的文藝青年一樣開心。鹿苹也提到瘂弦曾從事過非常多工作,如播音員、文藝雜誌和報社副刊的編輯,同時也鼓勵過許多年輕人,但瘂弦始終自覺自己是位詩人,也相信獲得臺北文化獎的肯定是來自於詩人的身分,希望臺北文化獎能持續辦下去。
米復國表示,感謝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也感謝一同開會的文化資產委員,同時特別提到與李乾朗委員一起上山下海 ,走遍各地文化資產的回憶,米老師也感謝淡江大學建築系,願意接受他以研究歷史建築為主的教學工作,更向共同進行研究的學生致謝,並提到如果沒有學生的協助,無法產出如此豐碩的研究成果,米老師最後也向家人、蔣萬安市長與出席的文化局同仁致上謝意。
姚立群提到,在劇場界一路走過二十年的時間,同時自2008年從王墨林先生手中接下牯嶺街小劇場的營運職務後,從來沒有停歇過,姚立群認為劇場工作是成人之美的工作,有很多困難要一起克服,必須 深入理解互相合作,自己常勉勵同事和藝文工作者要盡力而為,但不是畫地自限,而是要努力使出真功夫,姚立群先生最後也表示人劇場是屬於個人、藝術與美的領域,勉勵年輕人要樂在其中,並且放射更大的能量。
張乾琦於感言中提到,能夠獲得臺北文化獎的肯定,備感榮幸,而攝影是個人語言,經常在朝著他人離開的方向逆行前進,自己在記錄中創作,同時在創作中記錄;每一個紀錄影像專題都有自傳的一部分,同時每個作品是一環扣一環的。張乾琦同時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並感謝兩個孩子讓他明白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相關報導: 預言中國支持蔣萬安選2028總統?日學者打臉綠議員:請盡速公開更正 | 更多文章 )
今年頒獎典禮除安排引言人溫馨分享外,也分別邀請第26屆臺北文化獎得主陳義芝,朗誦瘂弦發表於1964年的詩詞《如歌的行板》,以及國際知名專業舞蹈家黎美光、音樂家李宇鎔共同創作舞蹈作品《靠近你的心》,呼應得主們在人文藝術上的貢獻,整場演出以音律描繪並貫串自然意象的風景,以及那些搖盪在明暗之間的關係與情感,透過肢體間觸碰、未知當中的敞開,象徵藝術的無邊關懷,同時藉此向4位臺北文化獎得主致上最崇高的敬意,期盼激勵更多的文化工作者持續朝目標邁進,創造城市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