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再生之實現,對於在地經濟發展扮演極重要的關鍵因素。農委會水保局於 2012年建立農村再生結合產業發展跨域合作平台,發展「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計畫」,期望能夠增加在地就業機會,提升農村經濟。
今年在計畫扶植之下,也讓耕耘多年的小農能夠持續深化品質與拓展市場,為永續發展奠定深耕基礎。
阿丹果菜生產合作社 讓海外華人也買得到台灣筍
保證責任台灣區阿丹果菜生產合作社是第二代筍農,從接手上一輩事業開始,就思考著如何在天然、不添加的原則下,也能讓民眾吃到新鮮筍子。
以前台灣人喜歡吃新鮮現採筍子,卻也限縮了筍農的發展性。身為第二代青農阮雅玲說,最初筍子在盛產期無法消化銷售是第一個問題,因此想到就是保存與拓展通路,因此便從加工開始鑽研,通路一開始沒有品牌知名度,花費相當多的功夫。

阿丹果菜生產合作社原是在北部發展,後來到雲林才真正擴大市場。第二代筍農李星辰說,一級種植他們深耕本業,但二、三級工作,就需要專業顧問。輔導計畫除協助機器設備優化,也讓阿丹開始有了具規模的廠房設置,不管在加工食材前處理或者是產線,都有穩定品質的量化產品。
在設備提升後,更讓目前筍季空檔之餘,已能結合在地農會及農業生產合作社,進行代工生產有機蔬菜、履歷蔬菜等創造商品多元化發展。另一方面,在業務拓展之餘,也輔導高齡婦女二度就業培養專業技能。
在持續整合硬體與通路拓展努力之下,百貨公司的超商或賣場已能看到保證責任台灣區阿丹果菜生產合作社商品,不分季節都有綠竹筍、烏殼綠竹筍、桂 竹筍、筍茸等在地農產提供。透過計畫輔導,阿丹也開始進入快速成長階段,未來將陸續拓展美國、加拿大等市場,讓台灣竹筍踏出國外,在海外華人圈深耕。
陳稼莊自然農業 打造台灣農業聚落
在還沒有「有機」時,陳稼莊自然農業第一代就已經在做無農藥栽種,而轉眼已經是30年前的事。第二代陳柏璋表示,那時看爸爸辛苦,毅然決然回來幫忙農務。
陳稼莊最初是種植桑椹,而拓展市場必須將農產品加值,因此開始將桑椹加工為果汁、果凍、果醬等。陳柏璋發現土法煉鋼的方式對老農很辛苦,加上上一輩不覺得需要品牌、行銷,但這樣常常都是事倍功半。
儘管早就已經是無毒種植,陳柏璋認為還是要與時俱進,因此花了相當多的時間深入有機領域,幾乎是台灣果農少數的理念與技術兼備的先行者。他開玩笑說,一開始必須用實驗組與對照組來說服老爸,才有辦法說服長輩照他的方式進行。
陳柏璋深深體會小農自身無法一條龍商品化,因此除了發展自家品牌,也協助整合小農產品進行加工。在計畫支持下,陳稼莊藉由過往自行串連有機種植、開發加工產品 、自設加工廠到品牌行銷之一條龍經驗,開發更多適合生鮮水果之加工品應用外,並與同樣具備無毒栽種理念之小農契作新品項,成為生鮮水果直接加工之專業達人。
現在陳稼莊已打入知名賣場通路,在產品履歷可溯源之下,生鮮農產品更具備優勢。未來希望透過輔導計畫,共同打造台灣農業聚落,成為水果外銷國外最佳後盾。
源順食品 讓老外也愛上台灣純米麵條
吃米飯是台灣飲食根本,但隨著時代不同,年輕的孩子飲食也越來越西化。源順食品從1949年第一代早期的大麵,慢慢改良成到有機的純米米粉,為的就是以顛覆性的作法,讓台灣孩子找回愛吃米飯的感覺。
吳亞欣已是第四代的青農,阿公那時做的是大麵,爸爸是炊粉,第三代開始知道養生是現代人的飲食重點,便開始往有機的道路深耕。源順食品是以純米製造,吳亞欣很早就意識到新式產品開發與兼具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均是與農民契作的有機糙米作為原料。

發展到了瓶頸,輔導計畫提供相當大的幫助,除了經費外,包括食品安全問題、通路、活動參與等,都讓品牌有很好曝光。目前源順食品獨創隧道式蒸氣烘乾法也讓商品有更多元的創新,不僅已推出全台首款的純米乾拌麵,與有機零嘴等。
源順食品糙米米粉口感與義大利麵條類似,目前更外銷國外,接受度頗高。未來希望台灣米麵條也能夠像義大利麵一樣,成為一種專屬在地的飲食標記。 (相關報導: 【產地直擊】深入生產前線 走進你平常看不見的風景 | 更多文章 )
水保局在推動「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計畫」中,除了提供輔導外,更希望鼓勵農村企業能主動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幫助在地就業發展。台灣以農為本,若能整合產業力量,相信能讓農業得到更正向的翻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