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思考中國歷史,要舉出其中幾個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關鍵字,「皇帝」一定會是其中一個。所有的人都能夠舉出幾個皇帝的故事,有些人或許著迷於宮廷鬥爭的影視,成天追劇,欲罷不能。作為一個歷史學者,最常被問的就是:那些電視劇演的是真的嗎?
從清末以來,不少學者進行批判,將皇帝視為專制、獨裁、封建和落後,視其為傳統社會黑暗的根源。近來對於皇帝的關注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學界內部的思考,認為傳統中國皇帝的權力雖然專制,但是皇帝實際上難以個人的意志運作整個國家機器,仍必須仰賴官僚們的協作,方能貫徹施政作為。另外的是一般大眾對於皇帝和後宮的興趣,由於電視劇的關係,將皇帝和他的生活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螢光幕前,使得大眾對於皇帝有種不切實際的浪漫幻想。
我們從秦始皇創制開始,除此之外,也理解異族統治(蒙古、金和清)下的皇帝制度有什麼變化?清代因為奏摺制度的實施,軍機處的創建,留下很多的檔案材料可供我們思考皇帝制度的特質,也讓我們理解皇帝與官僚們的互動。最後,我們透過清末民初知識分子的討論,理解皇帝制度被推翻之後,當時的輿論是如何思考皇帝的存續。由於視角放寬,史料的利用也就更為多元,有最新發掘的考古和畫像資料,思考皇帝在圖像當中的呈現,也有多種語文的史料。從不同的角度,動態的理解皇帝在傳統中國社會中的重要性。
「皇」字原義,從最早的文字材料上看,是光輝、美麗、偉大的意思,用於名詞則是君王的尊稱。「帝」字原指天帝、上帝,是宇宙萬物至高的主宰神。皇帝連稱,意思是「煌煌上帝」。秦始皇用「皇帝」作為人間君王的稱號,是合三皇的「皇」與五帝的「帝」而成的,有神格化人君的用意。
建立秦帝國與皇帝制度的始皇帝,其所成就的不僅在於征服當時的天下,殖民各個地方、建立各種制度,始皇帝還創造了一種意識形態、一種理想,是所有傳統皇帝都必須參照的藍圖,喜歡他的學習他,討厭他的避開他,但都離不開始皇帝。
自從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中國史上第一個帝國秦朝以來,皇帝就成為帝制中國統治者的稱號。但是在長城以北的內亞也出現了由單于領導的匈奴帝國。如漢文帝劉恆給老上稽粥單于的信中所言,其父漢高祖劉邦曾規定「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命單于;長城以內,冠帶之室,朕亦制之。」此後內亞與中原形成皇帝與單于所分治的局面。但隨著內亞民族與政權的更迭,到了柔然興起後,可汗成為內亞統治者常用的稱號。而到了唐代,西南方的吐蕃帝國統治者則以贊普為號。後來征服中國的內亞統治者,如遼金元清等征服王朝,其統治者也採用了皇帝的稱號。皇帝不僅存在於中國本部,甚至影響到了週邊文化與民族。 (相關報導: 蘇曉康專文:甲午還會重演嗎? | 更多文章 )
漢唐間的轉換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變化,宋代的皇權歷經五代十國軍人以兄弟、義子武力獲取天下的經驗教訓,獲得權力之後至少在趙匡胤始,開始做得不只是收歸軍事、財政、地方兵權、政治,而是將權力核心緊緊抓在中央,並且強化自身訊息的溝通管道。皇帝面對廣土眾民較龐大的人口,勢必要發展出一套新的管理方式。又宋代的宰相並不是一人,而是應該視為以宰執為主的行政團隊,皇帝的行動並沒有想像的自由。王瑞來曾經討論過宋代的皇權與相權,同樣提出「宰執集團」的概念,這樣的形式比較像是共治,皇帝會刻意挑選能夠幫助他處理正事與管理行政官僚。「皇權」與「相權」是相對建構出來的議題,比較接近實情是皇帝與宰執集團共同屬於決策團體,由他們決定政策的風向,實際的狀況應該是「權歸人主,政出中書,天下未有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