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近萬名醫生響應罷工離職:反對醫學院擴招,不惜槓上政府!QA一次看

南韓實習醫師、住院醫師2月20日起集體罷工辭職,以抗議政府推行的醫學院生擴招政策。(AP)

南韓實習醫師、住院醫師從20日起集體罷工辭職,以抗議政府推行的醫學院生擴招政策。截至27日,約有8940名的年輕醫生罷工,提交辭職書的住院醫生有10034人。這些基層醫師是急診科和治療危重病患的主力軍,他們一周以來的罷工衝擊了整個國家的醫療系統。

南韓當局的態度強硬,警告罷工醫生必須在2月29日之前回到崗位,否則將面臨至少3個月暫停醫師執照處分,調查、起訴等司法後果。而且未服兵役而中斷實習的醫師將必須盡快入伍。以下是關於這場罷工的重要問答:

醫生罷工起因?

南韓的醫生數量相對不足,每千人有2.6名醫生,這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中排名靠後,低於已開發國家每千人3.7名醫生的平均水準。一些專家認為,南韓需要更充足的醫療人力,以因應人口高齡化帶來的醫療需求迅速增加。

對當局而言,解決供不應求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是增加供給。尹錫悅政府本月早些時候宣布,從2025學年開始,每家醫學院的招生規模將從3058人增至5058人,也就是擴招2000人(招生名額增加約三分之二);預計到2035年,南韓將新增約1萬名醫生。

南韓實習醫師、住院醫師2月20日起集體罷工辭職,以抗議政府推行的醫學院生擴招政策。(AP)
南韓實習醫師、住院醫師2月20日起集體罷工辭職,以抗議政府推行的醫學院生擴招政策。(AP)

這是南韓自2006年以來首次決定擴招醫學生,但該政策引起現有醫生和醫學生的抗議。罷工的醫生表示,他們並非反對擴招,而是認為增加2000名醫學生並不是經過「徹底、客觀審查」得出的解決辦法。

他們認為,擴招將使學校難以應對學生數量的突然暴增,加劇醫師的市場競爭,進而導致「過度治療」現象氾濫及公共醫療費用增加。此外,這也無法根治兒科、婦產科和急診科等重要科別長期缺人的情況,因為大多數額外招收的醫學生仍會投入整形外科和皮膚科等高薪且受歡迎的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正因為醫師人數不足,基層醫生面臨高工時與高壓工作環境。大韓實習住院醫生協會的問卷結果顯示,52%實習住院醫生「平均每週工時超過80小時」,也就是說工作量時常超出法定最長工時(80小時)。

南韓實習醫師、住院醫師2月20日起集體罷工辭職,以抗議政府推行的醫學院生擴招政策。(AP)
南韓實習醫師、住院醫師2月20日起集體罷工辭職,以抗議政府推行的醫學院生擴招政策。(AP)

急診室住院醫生朴丹(Park Dan,音譯)向《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表示,罷工的醫生並未輕忽潛在的後果,當局應該提供更多誘因,鼓勵醫生在最缺人力的科別工作,此外高工時也使年輕醫師蒙受不少精神損失。

高麗大學教授金恩基(Eungi Kim,音譯)向《華郵》表示:「10年後,醫生數量增加一倍,那麼最受尊敬的高薪職業地位也會降低。我確信醫生們確實擔心這個問題,他們希望享受這種特殊地位。」他補充道,不過低年資醫師的工時問題必須解決,「政府須確保實習醫生每日工時不超過12、16小時或更久。」 (相關報導: 加薩走廊3月將停火? 拜登:以色列已同意齋戒月停止軍事行動 更多文章

根據《韓民族日報》報導,根據2020年的資料,實習醫師和住院醫生的年薪分別為6882萬韓元(約新台幣163萬元)和7280萬韓元(約新台幣172萬元),雖然高於首爾的平均薪資,但僅為專科醫生(2.369億韓元/約新台幣562萬元)的三分之一。南韓的專業醫生收入居OECD成員國之首,主要原因也是該國醫師供不應求。

罷工對患者帶來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