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一切也要讓孩子受最好的教育,教育狂熱下的候鳥爸爸、直升機媽媽

念書究竟是教育的實現還是升學的監牢?(圖/Aaron.huo@flickr)

韓國曾經歷日本殖民及韓戰蹂躪,一度淪為世界上最貧困國家之列,然而現在成功翻身,還擠進世界排名前十大規模的貿易大國,造就如此改變的原動力是什麼?答案毫無疑問,正是教育的力量。

對於孩子的教育投注無限熱忱的中堅人物,就是母親。媽媽幾乎犧牲自己的一切,讓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而這樣的投入,在韓國發展至今的過程中,扮演著火車頭的角色。傳統父母對教育展現熱忱的方式,就是藉由辛勞的工作,犧牲許多事物,包括經濟上、精神上及時間上的犧牲,確保能夠為子女提供最優質的教育機會。

韓國父母支出的教育費用,比起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出的平均數值還要高出許多。子女的教育經費,是韓國家庭支出中負擔最為沉重的一項,不只經濟上的負擔,精神上及時間上的壓力也同樣不容小覷。

作為子女背後的支撐和照顧者,是大多數母親的主要任務,尤其是家裡子女正值高中的母親,自己的生活幾乎是完全被犧牲掉。韓國社會流行一個名詞「高三媽媽」,就是指將自己的時間全部奉獻給高三生子女的母親。其實不是只有高三媽媽才會這樣為了子女犧牲一切,而是早在孩子還沒有出生之前就已經開始。這樣的情形,即使到子女進入大學,甚至畢業找工作時,都還是會一直不斷的持續下去。

這種對子女教育所投入的高度狂熱,有兩項重要的環境背景原因;一個是韓國傳統儒教文化,也就是注重讀書,覺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意識形態。在大家的認知當中,讀書是有價值的行為,而對子女就學的支援,更是身為父母最重要的義務。另外一個,就是提升社會地位的需求。韓國雖然比較晚擺脫傳統封建社會,但是脫離的速度非常快,代替傳統身分制度的社會選拔機制,還沒來得及發展完全,所以一個人想要提升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除了仰賴學歷之外,幾乎別無他法。也因此,即使要付出昂貴的教育費用,或其他生活上的犧牲, 父母也願意為子女傾注一切努力。就這樣,韓國人民對教育所投注的狂熱在日漸高漲的同時, 也逐漸成為促使學校教育體系持續擴張的強大力量。 

母親的教育狂熱造就了韓國

一般大眾都認同,母親的角色對子女身心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但是一個母親的教養態度和實際養育方式,卻會因所屬文化的不同特性而有所差異。在現有的研究當中,有關於能夠反映現代韓國的文化特性,並且以客觀角度來觀察母親與子女關係,像是專門研究韓國母親在子女心目中的意義,還有子女在她們生命中造成的影響等,這類的論述資料都仍十分不足。

但是當我上網搜尋相關資料時,得到讓人相當吃驚的結果。網路上幾乎沒有幫母親加油打氣,以及對飽受育兒壓力之苦的母親安慰鼓勵的內容,只有一堆在告訴大家應該要這樣做、還是要那樣做的呼籲性宣言,還有以負面角度分析母親的教育狂熱的討論內容。 (相關報導: 當英國學生碰上中國教育 老師學生都起肖 更多文章

對於韓國母親來說,子女的意義就是「自己」,也是「人生的一切」及「生活的意義」, 這種既定的觀念,就算想改也很難改變得了,因為這就是韓國母親教育狂熱的本質所在。母親認為子女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或根本是自己的分身,而子女也知道,對於母親來說,這種連結是沒辦法分離的。子女如果覺得幸福,母親也會感到快樂;子女如果不幸的話,母親也會承受相同的難受。西方人的觀點是,母親和子女在心理上必須有各自的獨立性,但韓國人並沒有這種觀念,母親自己心理上也不想跟子女分開,覺得彼此之間的情感聯繫越緊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