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上,遭受創傷而死亡的案例,約有40%來自傷患失血過多。現在有一項以低溫電解液來置換血液、讓傷患進入「假死」(suspended animation)狀態的新技術,可望為醫護人員爭取寶貴時間,美國一個醫療團隊已經展開人體臨床試驗。
想像你遭到槍擊,受傷部位看似並不致命,但是子彈截斷了大動脈,不想一命嗚呼,就必須在15分鐘之內完成修補,然而最近的急診室需要20分鐘車程,你很可能會死在路上,怎麼辦?
這時只見急救人員開始幫你「換血」,然而注入你血管的並不是血液,而是一種神奇的低溫電解液,它會幫你爭取到1個小時,讓醫生幫你輸血、動手術、救回你的性命。
波士頓麻州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aral Hospital)的金恩(David King)醫師說:「聽起來很像《星艦迷航記》(Star Trek)的情節。」他負責新技術的動物實驗工作,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Pitsburgh Medical Center,UPMC)的團隊則將展開首度人體試驗。
金恩表示,對外科醫師而言,失血一直是個迫切的問題。許多傷患的傷口其實可以修補,最後卻仍回天乏術,原因就在於失血過多。失血問題在戰場上尤其嚴重,美軍官兵一旦受傷,平均約需1個小時才會被送進急診室,因此陣亡將士有高達85%是死於失血過多。
因此美國軍方也很關切這個問題,原因不言可喻,五角大廈資助多項研究計劃,UPMC也拿到陸軍的經費。軍方資助的另一項計畫也很科幻:將特製「泡沫」注入肚臍,防止腹部受傷的傷患失血過多死亡。
匹茲堡大學的臨床試驗鎖定受重傷後心跳停止的傷患,為他們注入低溫電解液,首先流向兩個維繫生命最重要的部位──心臟與腦部。傷患的體溫將從攝氏37度一路降到10度。這段期間的病患沒有脈搏、處於「假死」狀態。接下來就是標準程序,醫師處理傷患的傷口、輸血、恢復心搏。
麻州總醫院金恩醫師指出,這項療法的關鍵在於快速降低體溫,讓細胞內部機制運作與新陳代謝慢下來,進入類似「冬眠」的狀態,防治傷患狀況惡化,讓醫師有更充裕時間進行急救。至於安全性,先前用豬、狗進行的實驗顯示,90%的實驗動物在「假死」後可以恢復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