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深圳 打敗台灣

13年前,深圳的人均GDP只有台灣的3分之1;13年後,深圳的人均GDP超過2萬2000美元,超越台灣。 和台灣同為製造重鎮的深圳,倚靠著中國市場,國際大廠幫忙練兵,技術突飛猛進,本土大企業崛起,人才亦開始匯集,當深圳搶進矽谷,爭取第三波製造革命的商機時,台灣卻毫無招架之力,我們會和深圳愈拉愈遠嗎?

即使下雨依然燠熱難耐,但位於中國深圳蛇口區的創意產業園區南海意庫,短短兩天,還是湧進2萬人潮,擠爆占地一萬多坪的南海意庫。但讓人意外的是,他們既不是來聽演唱會,也不是來看大明星,他們是來參與一場硬體創新的活動──「創客市集(Maker Faire)」。

「那2天還下大雨,不然參加的人更多,」主辦創客市集的柴火創客空間發言人王英豪指出,兩萬名的遊客是去年同樣活動參與人數的10倍,遠超過他們預期,「在深圳搞硬件(體)創業,是全民運動。」

矽谷跳過台灣 新創公司和訂單湧向深圳

來參加活動的,不只是深圳人,還有為數不少金髮碧眼的外國人。王英豪表示,柴火創客空間成立4年來,每1年都有好幾個外國人,花1千多元人民幣的月費,在柴火租場地,在深圳當地找創業夥伴、找供應鏈。他們大多是來自美國矽谷的年輕創業家。

HWtrek創辦人、台灣創意工場執行長王仁中經常往返台美之間,他指出,現在深圳市政府甚至直接進駐矽谷的育成中心,在當地接單後再把這些世界上最新、最有創意的訂單,帶回深圳製造。

深圳積極向矽谷的新創公司招手,不可思議的是,有「製造王國」美譽的台灣,卻竟然在這被業界稱之為第三波硬體製造革命之中缺席!「台灣已經消失在矽谷創業者的世界地圖上了,」王仁中憂心忡忡地說道,因為如今矽谷的創業家,都跳過台灣,去找深圳製造。這無疑是台灣製造業的一大警訊。

其實一直以來,深圳都將台灣視為假想敵,不掩飾「超越台灣」的企圖心。今年最新出爐的《關於深圳市2013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報告明白指出,深圳發展在一三年已經實現歷史性突破──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突破2萬美元,達2.2萬美元,「超過台灣,從此與亞洲四小龍並肩而行。」

視台灣為假想敵 人均GDP達二.二萬美元

深圳常住人口不過1千多萬人,約台灣人口一半,深圳土地面積也不過2千多平方公里,約台灣平原面積的4分之1不到,說人均GDP超越台灣,不盡完全合理,但不難看出深圳強烈的競爭野心。

不可否認,深圳在過去十多年來,的確展現出迅猛的爆發力。如果把歷年人均GDP拉出來看,深圳從2000年人均GDP只有5千多美元,約台灣的3分之1,但深圳一路快速成長,13間跳躍3倍不止,但同時期台灣僅成長四成多,「深圳速度」遠超過「台灣速度」。

深圳快速超車台灣,台灣尤其必須格外注意:因為深圳和台灣兩地,就像是照鏡子一般,彼此之間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因此,深圳本土企業搶下的每一筆訂單,很可能就是台灣廠商失去的機會。

眾所周知,深圳和台灣產業都以製造代工業為主,高度重疊,若以製造為主的第二類產業來看,深圳和台灣各約占GDP比重的4成3、3成6,比率相仿;其次,深圳和台灣產業主體都以中小企業為主,深圳平均每一平方公里約有2百家以上的中小企業,密度之高,不但居全中國之冠,甚至比台灣都高出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