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日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山西省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省長李小鵬(前國務院總理李鵬長子)說,山西出現的很多腐敗案件背後都有煤老闆身影,涉及煤炭資源交易。山西將大力推動煤炭革命,剷除腐敗土壤。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6日也表示,煤炭部門是腐敗的重災區。他說,未來山西將繼續以雷霆萬鈞之勢高壓反腐,老虎蒼蠅一起打,實現「凈化政治生態、實現弊革風清、重塑山西形象、促進富民強省」的目標。
從去年2月,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金道銘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調查開始,一場反腐風暴席捲這個煤炭大省。繼金道銘之後,杜善學、令政策、陳川平、聶春玉、白雲、任潤厚等多名省級領導幹部落馬,引起強烈關注。
山西省紀委數據顯示:山西2014年處分違紀黨員幹部15450人,其中,市廳級幹部45人,縣處級幹部545人。
山西為何會成為腐敗重災區?除了官員自身利慾熏心之外,不少專家認為這與山西資源型地區的特殊情況分不開。
山西全省119個縣(市、區)中有94個產煤縣,有80%的縣財政收入主要依賴煤炭產業。「豐富的煤炭資源蘊藏著巨大的經濟利益,煤炭作為政府手中掌控的自然資源,成了腐敗的『標的物』。」
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長賈桂梓說,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的煤礦經歷了「有水快流、快速致富」、承包入股、企業改制、產權交易等多個發展階段,各種利益主體都想從中分得一杯羹。
據瞭解,山西是目前中國主要產煤省中唯一沒有公開出讓礦業權的省份。「這為官商勾結、鉅額利益輸送、非法獲利等嚴重腐敗提供土壤和條件。」賈桂梓說。
李小鵬指出:「煤炭資源配置的漏洞多,行業管理的弊端大,這些問題反映出市場機制不健全,政府該管的沒管好,不該管的伸手過長,官商勾結,利益輸送,出現腐敗問題。」
在一定程度上,煤炭資源配置行政主導成為山西腐敗滋生的土壤。對此,李小鵬認為,山西必須推動煤炭革命,「掐死這個產生腐敗的利益源頭」。分析人士認為,目前煤炭市場供過於求,價格下跌,正是進行煤炭改革的最佳時機。
為推動煤炭革命,山西提出了煤炭產業向「市場主導型、清潔低碳型、集約高效型、延伸循環型、生態環保型、安全保障型」等6型轉變。
2014年,山西在全國率先開展煤炭清費立稅,為煤炭企業減負108.5億元人民幣;推進煤炭資源稅從價計徵改革,減輕企業負擔70億元;暫緩「兩金」提取,減輕企業負擔145億元,3項合計減輕企業負擔320多億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山西大力實施煤焦公路銷售體制改革,全部取消相關企業代行煤焦公路運銷管理的21項行政授權,全部取消煤焦公路運銷9種票據,全部撤銷遍布全省的1487個各類煤焦公路檢查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