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記者看中國進入《野心時代》

2014-12-14 16:33
歐逸文。

《紐約客》記者歐逸文新書《野心時代》獲美國國家書卷獎,他發現今日中國如二十年代的美國,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富創意,有決心再加上新點子,敢打破常規;但制度失衡,潛藏社會失控的隱患。

美國政府於四年前為振興小型商業,特選定每年感恩節後的禮拜六週末為「小商業星期六」(Small Business Satur- day),鼓勵大家當天到小商店購物,為小額資本生意人打氣,商店亦會給顧客打折扣。今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小商業星期六」那天,美國總統奧巴馬帶他的兩個女兒,十六歲的莎夏(Sasha)和十三歲的瑪利亞(Malia),父女三人到華府一家很有名的書店買書,書店的店名很有意思﹕「政治與散文」(Politics and Prose),在首都一帶頗有名氣,常會主辦新書發表會。奧巴馬那天在書店和顧客聊天,抱小嬰孩,買了十七本書,其中一本是前《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駐北京特派員歐逸文(Evan Osnos)新近出版的《野心時代﹕在新中國追逐財富、真相和信念》(Age of Ambition: Chasing Fortune, Truth and Faith in the New China)。這本書剛獲得今年美國國家書卷獎(National Book Award)的非小說類獎,這個獎和普立茲獎被認為是出版界的兩項最高榮譽。

今年三十七歲的歐逸文出身於報人兼出版人世家,他的父親彼得.歐斯諾斯(Peter Osnos)在《華盛頓郵報》做過二十多年的記者,曾任駐莫斯科和倫敦特派員,退休後創辦公共事務(Public Affairs)出版公司,並常在《大西洋》、《新共和》及《外交事務》等刊物撰文。歐逸文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生於倫敦,當時他的父母親從莫斯科到倫敦旅遊。歐逸文從小就喜歡舞文弄墨,上大學後對中國事務產生極大興趣。一九九八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哈佛,主修政治學。一九九六年,他曾到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當半年交換生。他平時常下功夫勤學中文。大學畢業後,歐逸文師法其父,投身新聞界,一九九九年加入《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當市政記者,後升為全國新聞和海外特派員。二零零一年「九一一」事件時,他剛好是駐紐約特派員。二零零二年,調至中東,採訪侵伊戰爭,並從埃及、敘利亞、沙特阿拉伯和伊朗等地發出報道。

歐逸文的最大目標是當駐華特派員,以實現他進一步了解中國、近身觀察中國社會的願望。二零零五年,《芝加哥論壇報》派他到北京,使他如願以償,但在三年後調回美國本土,並參與該報一個調查報道團隊,這個團隊獲得普立茲調查報道獎。二零零八年九月,歐逸文投效《紐約客》雜誌,成為該雜誌繼何偉(Peter Hessler)之後的駐北京特派員。目前中美兩國愛讀書的知識人都在比較何偉與歐逸文誰寫得更好?在北京的演講會中,甚至有人當面問歐逸文這個問題,歐氏謙虛地答道﹕「何偉比我好。」

何偉生於一九六九年,密蘇里州人,父親是社會學家,畢業於普林斯頓和牛津,一九九六年以和平工作團團員身份到四川涪陵教英文。二零零零年至零七年擔任《紐約客》首任駐北京特派員,曾出版三本暢銷書﹕《消失中的江城》(River Town)、《甲骨》(Oracle Bones)和《尋路中國》(Country Driving),這三書被出版界稱為何偉的「中國三部曲」。何偉曾於二零一一年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獎金多達五十萬美元,這也許是何偉未能得到國家書卷獎或普立茲獎的最大慰藉。何偉和他的華裔妻子現住埃及開羅,繼續為《紐約客》寫稿。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