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德里擔任總編輯廿六年間,《華盛頓郵報》共獲十七項普立茲獎。布氏力挺刊登「五角大廈文件」使華郵躍升一流大報,水門報道更令人刮目相看;布氏僱用好記者,亦鼓勵他們用心採訪,求真、求正確。
七十年代初,不顧尼克遜(尼克松、尼克森)政府壓力、繼《紐約時報》之後刊登「五角大廈報告」,並指揮兩名年輕記者追查水門事件而導致總統尼克遜下台的《華盛頓郵報》總編輯班哲明.布萊德里(Benjamin C. Brad- lee),十月二十一日辭世,享年九十三歲。布氏被新聞界認為是二戰後美國最有影響力的總編輯,也是最受年輕一代新聞工作者仰慕的媒體前輩。
布萊德里出身於波士頓世家,是新英格蘭的權貴家族之一,他的舅公做過《浮華世界》(Vanity Fair,又譯《名利場》)雜誌主編。布萊德里年輕時即能說一口流利法文;他在哈佛主修英文和希臘文,比他大四歲的約翰.甘迺迪當時亦在哈佛,但他們並不熟,後來成為好朋友。布氏於一九四二年畢業後即服役海軍,隨艦轉戰西南太平洋,參與多次重要海戰。一九四六年,布氏到新罕布什爾州創辦一份小報,自己當記者,兩年後報紙關門。四八年,布氏到《華盛頓郵報》做記者,認識了該報的小老板菲力普.葛蘭姆(Philip Graham),葛蘭姆當時是副發行人,發行人兼大老板是葛蘭姆的岳丈尤金.麥爾(Eugene Meyer)。
葛蘭姆和甘迺迪亦為好友,一九六零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在葛蘭姆的積極撮合下,甘迺迪終於同意提名德州籍參議員民主黨領袖詹森(約翰遜)為副總統候選人,甘迺迪的弟弟羅伯特大力反對,但其兄心意已決。詹森與羅伯特.甘迺迪極端不睦,促使羅伯特辭去司法部長職務,轉而競選紐約參議員。
一九五零年十一月一日,布萊德里在白宮前面親眼目擊兩名波多黎各激進分子企圖射殺總統杜魯門。不久,經由葛蘭姆的推介,布氏出任美國駐法大使館助理新聞參事。一九五四年,布氏再回到新聞界,擔任《新聞週刊》駐巴黎特派員,三年後轉任該刊華府分社主任。其時,《新聞週刊》經營不善,編輯和記者上班時經常喝醉,社中亦無人才,銷量極差,遠不能和《時代》週刊相比。《新聞週刊》老板有意出售,布萊德里大力遊說菲力普.葛蘭姆收購,獲葛蘭姆首肯,布氏成功介紹一筆交易,從中獲得一筆為數可觀的介紹費。五十年代初,甘迺迪當選麻州聯邦參議員(和尼克遜一起當選眾議員,同時選上參議員),搬到華府高級住宅區喬治城布萊德里隔壁。
布萊德里於一九二一年八月二十六日出生,四二年(哈佛畢業那一年)和珍.沙敦斯陀(Jean Saltonstall)結婚,生了一個兒子小班哲明(現為《波士頓地球報》資深記者,不久前出版波士頓紅襪棒球隊打擊名將泰德.威廉斯傳)。五七年,布氏再娶安東妮特.平修德(Antoinette Pinchat),生了一男一女。布氏和甘迺迪做鄰居時,兩家往來頻繁,有些報道說風流成性的甘氏曾偷偷追安東妮特。甘氏追求無數女人,但無感情可言,全為了滿足性慾。甘氏後來追到安東妮特的姊姊(丈夫是中情局特務),不久,這個甘氏的情婦即被打死,死因至今不明。其時警方抓到一個黑人兇嫌,後無罪獲釋。甘迺迪於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遇刺後,不少人責怪布氏為甘氏的淫亂保密,但布氏強調他當時並不知道甘氏的胡作非為。
患有嚴重憂鬱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菲力普.葛蘭姆於六三年舉槍自殺,終年四十八歲。其妻凱莎琳(Katharine)接管《華盛頓郵報》和《新聞週刊》,但她毫無新聞閱歷,並無經營企業經驗。當時的《華郵》是一份三流報紙,連首都當地的《華盛頓晚報》和《華盛頓每日新聞》都比不上。凱莎琳於六五年聘布萊德里為《華郵》副總編輯,三年後出任總編輯,九一年退休。在這二十六年的時間裏,《華郵》從一份平庸的地方報紙蛻變為有水準、有內容又有影響力的第一流全國性大報之一。這種轉變和躍升,布萊德里功勞最大,而女老板葛蘭姆大力支持,要錢給錢,要人給人,充實編採陣容,亦都是《華郵》能夠和《紐時》對抗的原因。
《華郵》從三流變一流的關鍵是在一九七一年六月,曾在與政府關係密切的蘭德(Rand)諮詢公司做研究員的哈佛博士丹尼爾.艾斯伯(Daniel Ellsberg)從蘭德偷偷影印數千頁絕密檔案「五角大廈文件」(Pentagon Papers,又稱「越戰報告書」),這份秘檔是當年國防部長麥納瑪拉交代一批國防部(五角大廈)研究員撰寫美國捲入越戰的經過,事實上無機密可言,但尼克遜政府卻列入秘檔。艾斯伯將影印秘檔交給《紐時》,該報花一個月時間秘密在旅館整理。文件登報後,尼克遜政府即向法院要求下令不得刊登。不久,艾斯伯又將文件交予《華郵》,該報律師皆反對刊登,而且該報即將發行三千五百萬美元股票,一旦刊載,股市可能受到影響。但女老板葛蘭姆支持布萊德里,同意刊登。許多人認為這是《華郵》一步登天的轉捩點。最高法院以六比三判決《紐時》和《華郵》有權刊登文件,高院表示﹕「人民享有知道政府做什麼事的權利。」
《華郵》在登載「五角大廈文件」的官司上獲勝後不久,又在水門事件上獨家大獲全勝,把《紐時》打得落花流水。一九七二年六月,《華郵》採訪市政與警察新聞的記者卡爾.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和鮑布.伍德華德(Bob Woodard)採訪到五名身份不明的人深夜闖入水門大廈民主黨全國總部想要偷印文件,被一名黑人警衛抓到。兩名記者鍥而不捨地追查,發現他們有尼克遜競選連任總部電話,又查到尼克遜競選總部的支票竟存在五個闖客之一的銀行戶頭。在布萊德里的主導和指揮下,《華郵》積極追蹤水門事件新聞。尼克遜雖未直接下令闖入民主黨總部,但他對整個事件甚為清楚,白宮錄音帶即為證據之一,尼克遜且指示如何阻止司法調查。司法部長密契爾和尼克遜的一批白宮高級幕僚皆相繼下台,尼克遜亦於一九七四年八月九日辭職,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被迫辭職的總統。
《華郵》因報道水門事件而獲普立茲公共服務獎;在布萊德里擔任總編輯二十六年期間,《華郵》共獲十七項普立茲獎,過去僅得過四次。水門事件使該報令人刮目相看,布氏不僅僱用好記者,亦鼓勵他們用心採訪,但一定要求真、要正確。布氏不僅注重採訪,他還把一個婦女版面改成時尚(Style)版,從各種角度報道文化、社交、文化和名人動態,廣受歡迎,甚至被其他報紙模仿(包括《紐時》)。
然而,《華郵》和布萊德里在一九八一年踩到了地雷,把他們的報譽和名聲炸得粉身碎骨。女黑人記者珍妮特.庫克(Janet Cook)是伍德華德的屬下,她有才華,能寫能採,但她急於求成,竟捏造了一個八歲黑人小男孩吸毒成癮的新聞。這篇報道刊出後,報社內部不少人即懷疑是虛假的、是無中生有的,但獲得了普立茲獎。結果,《華郵》內部調查出報道是捏造的,布氏向報社和媒體道歉,並退還普立茲獎,庫克則辭職。這是布氏總編輯生涯中唯一的污點。
布萊德里長相英俊,愛穿倫敦手工做的白領子、寬線條各種顏色的高級Turnbull & Asser襯衫。他講話時常夾雜粗話,有人說是在服役海軍時學來的。他不愛開會、不愛管人事、沒耐性、討厭官僚,但他求才若渴,很會鼓勵記者和保護部屬。一個名叫莎莉.昆(Sally Quinn)的漂亮女記者偷偷追他,兩個人先同居數載,於一九七八年結婚,生了一個弱智又有嚴重心臟缺陷的兒子,這個兒子現已結婚,娶了一個教瑜伽的女子。去年十一月,總統奧巴馬在白宮頒授美國平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自由勳章」給布氏,其時他已患有失憶症。
不少媒體人喜歡把布氏和他同時代的《紐時》總編輯羅森索(A. M. Rosenthal)相比,羅氏(猶太裔)對《紐時》貢獻亦大,但《紐時》一直是一份一流大報,羅氏接掌編務,雖做了不少改革,但《紐時》早已是一份上乘的報紙,不像布萊德里出任《華郵》總編輯,在重要年代把一份三流報紙辦成一流大報,從此奠定了《華郵》在報壇上的地位和影響力,亦使神采飛揚的布萊德里留名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