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女總編艾布拉姆森突遭撤換,發行人發表聲明強調,此事與薪水報酬和性別無關,而是因為艾布拉姆森「專斷自為的決策、拒與同事磋商、溝通不良、公然侮辱同事」。
五月十四日上午,《紐約時報》董事會主席兼發行人亞瑟.蘇茲伯格二世(Arthur Ochs Sulzberger Jr.)突然向編輯部高層人員發出緊急通知,要他們在下午二時到編輯部開會,接到開會通知的人都不知道將討論什麼事。開會時,大家都注意到女總編輯吉爾.艾布拉姆森(Jill Abramson)不在場。會議在二時三十分結束,六十二歲的蘇茲伯格發出一份聲明稿指出,由於編輯部的管理出現問題,他已決定撤換艾布拉姆森的總編輯職務,並提升首席副總編輯迪安.巴奎特(Dean Baquet)為總編輯,此項人事命令立即生效。這是繼去年八月葛蘭姆(Grahams)家族決定把《華盛頓郵報》擁有權賣給亞馬遜(Amazon)網絡商店創辦人貝索斯(Jeff P. Bezos)之後,又一樁震撼美國新聞界的大事。
艾布拉姆森突被炒魷魚的消息傳開後,立即引發全美媒體挖掘(或揣測)她被撤職的真正原因。艾布拉姆森是《紐時》一百六十三年報史上的第一個女性總編輯,接其位子的巴奎特則是《紐時》報史上的第一個黑人總編輯,但五十七歲的巴奎特曾做過《洛杉磯時報》總編輯。艾布拉姆森是在二零一一年九月上台當總編輯(英文頭銜是executive editor),她今年才六十歲,按《紐時》規定,六十五歲必須退休,也就是說,如無重大公私意外,艾布拉姆森至少還可再做五年的總編輯。
蘇茲伯格是猶太裔,艾布拉姆森亦為猶太裔。《紐時》創立於一八五一年,蘇氏家族從一八九六年開始即擁有《紐時》,蘇茲伯格二世於一九九二年出任發行人,一九九七年當董事會主席。波士頓塔夫茲(Tufts)大學畢業的蘇茲伯格二世主持《紐時》二十二年,表現遠不如他的祖父和父親,人事處理不當,投資失誤慘賠,又逢網絡君臨天下,文字媒體慘遭重擊的時刻,《紐時》和所有大小報紙一樣,在逆勢中操作,倍極艱辛。但《紐時》的內容仍維持高水平,傲視其他各報。
蘇茲伯格二世於一九九三年以十一億美元購入《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震驚華爾街和美國媒體,大家都認為蘇氏出價出得「太超過」了,因有眼光的媒體行家都已料到平面媒體的前途不樂觀,蘇氏卻以比行情高出很多的特高價買下《波士頓環球報》,結果在二十年後,蘇氏以七千萬美元把該報賣給波士頓紅襪棒球隊老板亨利(John W. Henry),虧損極大,被媒體和華爾街訕笑不已。
今年六十三歲的珍妮特.羅賓遜(Janet Robinson)與蘇氏共事二十八年,從一個小會計做起,一直升官,於二零零四年做到首席執行長(CEO),單身的羅賓遜與蘇氏關係極為密切,可說是一對老戰友,但在二零一一年年底,羅賓遜卻突然被撤職,原因據說是她和蘇氏因經營理念與方式不同而鬧翻,另一說法是她和蘇氏的墨西哥裔女友克勞迪婭.岡薩雷斯不睦。蘇氏與妻子已離異,有一子一女,兒子現在《紐時》負責規劃電子報,最近發表一份長達九十六頁的文件,隱約指責艾布拉姆森對發展網絡不夠熱心。羅賓遜離開《紐時》之際,帶走了二千三百萬的遣散費,華爾街為之側目。
蘇茲伯格二世對總編輯的拔擢,在過去即出過問題。二零零三年六月,《紐時》爆發大醜聞,二十七歲的黑人記者傑森.布萊爾被人揭發虛構了數十篇新聞報道,使《紐時》蒙羞。蘇氏不得不要求才上任兩年的總編輯豪威爾.雷恩斯和黑人首席副總編輯吉拉德.波伊德同時下台謝罪,而請當過總編輯的老將賴利維(曾任《紐時》駐香港特派員)回朝暫代半年總編輯職務。蘇氏於二零零一年曾考慮兩個人出任總編輯,一是雷恩斯,當時擔任總主筆;另一個人是比爾.凱勒爾,其時是首席副總編輯,蘇氏挑選了和他有私交的雷恩斯,而捨棄凱勒爾,凱勒爾即轉任專欄作家。雷恩斯下台後半年,蘇氏請凱勒爾出任總編輯,直到二零一一年九月把棒子交給艾布拉姆森。
蘇茲伯格二世曾向《紐約客》(New Yorker)專事報道媒體動態的主筆奧雷塔透露,他拔擢艾布拉姆森當總編輯時,心裏有點猶豫,因他知道艾布拉姆森有稜有角,個性強,做人不太客氣,不易相處,但他還是基於提拔女性的立場,而沒有選擇當時在《紐時》華府分社當主任的巴奎特。艾布拉姆森從首席副總編輯(英文頭銜是managing editor)升為總編輯後,巴奎特即出任首席副總編輯。
艾布拉姆森畢業於哈佛大學,曾任《華爾街日報》調查記者多年,一九九四年和同事珍.麥爾(Jane Mayer,現為《紐約客》主筆)合撰老布殊總統所提名的黑人大法官克拉倫斯.托馬斯(Clarence Thomas)在參議院任命聽證會上被嚴厲質問的過程,書名是《奇怪的大法官﹕推銷克拉倫斯.托馬斯》,頗受好評。艾布拉姆森於一九九七年加入《紐時》華府分社,三年後升為分社主任。二零零七年五月,艾布拉姆森在紐約市報社附近的時報廣場被一輛卡車壓成重傷,她在《紐時》發表的最後一篇文章即在五月四日回憶她七年前車禍的往事。她和丈夫皆為哈佛同學,有兩個孩子,女兒科妮李婭.柯理格斯(Cornelia Griggs)現為波士頓外科醫生,她在母親被解僱後,連續在網絡上發表支持其母的短訊,其中一張照片是她母親手戴拳擊手套準備進攻的鏡頭,五月十六日出版的《紐約郵報》即以此圖當首頁照片。
艾布拉姆森撤職事件爆發後,《紐時》英籍首席執行長湯普森(Mark Thompson)連日召開高幹會議解釋艾布拉姆森被炒原因,發行人蘇茲伯格更在五月十六日發表五百字聲明,強調與薪水報酬(總編輯年薪近六十萬美元)和性別無關,而是因艾布拉姆森「專斷自為的決策、拒與同事磋商、溝通不良、公然侮辱同事」。據《紐時》本身的報道稱,蘇氏兩年半以來,一直觀察艾布拉姆森的表現,覺得越來越不滿意,越來越不能容忍,過去一年大批一流人才離開《紐時》,投靠別報,蘇氏在今年五月初決定撤換她。《紐時》報道又說,蘇氏打算和艾布拉姆森好聚好散,讓她再做一段時間後有面子地下台,但態度強硬的艾布拉姆森當面要求蘇氏炒她魷魚,不必留什麼面子,她馬上就滾。
艾布拉姆森不僅和蘇氏相處不睦,兩個人之間幾無任何感情因子(chemistry)的存在,最糟糕的是,她和第二把手巴奎特的關係亦不好。艾布拉姆森有次休假回來,指責巴奎特代班時沒把報紙編好,氣得巴奎特猛敲牆壁以洩恨。艾布拉姆森與蘇氏從英國BBC挖來的首席執行長湯普森亦時生齟齬,她頗不滿營業部門的權力侵略到編輯部。艾布拉姆森與同事的關係則呈正反兩面的評價,欣賞她的人(特別是女同事)把她當偶像;不喜歡她的人則稱她分化(polarize)編輯部、反覆無常(mercurial)、咄咄逼人(pushy)和霸道(bossy)等等。
促成艾布拉姆森被趕走的導火線則是她打算聘請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資深女主編珍妮.吉布生到《紐時》出任和巴奎特並列的首席副總編輯職位,蘇氏和湯普森皆知道此事,艾布拉姆森卻偏偏不讓巴奎特知道。當巴奎特獲悉此事時,極為氣憤,當面向蘇氏抗議並表示不想在《紐時》待下去了。而剛好正在大事擴張的彭博新聞社(Bloomberg News)準備以重金挖巴奎特,蘇氏心裏決定該讓艾布拉姆森滾蛋了,他在五月八日正式告知巴奎特,艾布拉姆森將下台,他將升任總編。五月十四日下午,人事大地震終於公開。
儘管艾布拉姆森有不少為人上的缺點和「令人討厭的地方」,但考察《紐時》過去的報史,比艾布拉姆森還令人厭惡的總編輯卻所在多有,最有名亦最難相處的是在七、八十年代擔任總編輯的羅森索,其子安德魯現為《紐時》總主筆)。猶太裔的羅森索以跋扈、獨裁著稱,常對編輯和記者吼叫,有「暴君」之稱。與羅森索相比,艾布拉姆森的脾氣和作風可說微不足道。此外,《紐時》一向以歧視女性和少數族裔出名,七十年代一批《紐時》女性員工即曾控告報社歧視女性,同工不同酬,更遑論升遷。前《紐時》女記者楠.羅勃森(Nan Robertson)曾寫過一本揭露該報和美國媒體歧視女性的著作《二樓看台上的女孩子們﹕女人、男人和紐約時報》(The Girls in the Balcony: Women, Men, and the New York Times),頗為轟動。《紐時》多年後終與女員工達成庭外和解,保證今後公平對待女性。
主持編務兩年半、為《紐時》爭取到八項普立茲獎的艾布拉姆森是個能幹的第一流女性新聞工作者,她在五月十九日接受北卡州威克.佛列斯特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時表示,她熱愛紐約,絕對不會把她背上象徵《紐時》的刺青「T」字去掉。許多美國媒體人都在搖頭,都在納悶﹕為什麼全美第一大報(也許是全球第一大報)的《紐時》會爆發如此殘酷的「炒魷」新聞?為什麼報老板和女總編輯會演出如此難堪的鏡頭?全美新聞界都在深思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