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少颱、秋冬少雨,14座重要水庫蓄水量比平均值少22.4%,72%的民生及工業供水區已實施第一階段限水或進入水情稍緊狀態。12月25日決定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嘉義等五個灌區,明年一期稻作41,576公頃停灌休耕,預計可省下4億噸水,確保民生及工業用水不要進一步短缺。
部份佃農無法領到休耕補償費,農委會應協助
不過這個休耕決定後續引發外界諸多質疑,首先來談休耕補償費的問題。這次休耕補償最高額每公頃85,000元。台灣各地稻作收成狀況不同,估計一公頃可收成5到6噸稻穀,扣除整地、插秧、收割、烘乾、輾米、以及秧苗等成本,一公頃休耕補償費85,000元算是合理可接受。
但問題出在,的確有許多佃農面臨領不到補貼的困境,二期作的收入將全部泡湯。農委會的說法是,依「小地主大佃農」規定(媒合地主與佃農),補償費將發給實際耕作者,並強調受影響的大佃農只有323位。
這個說法避重就輕且非常不洽當,因為與實際情形有落差,許多農民並沒有參加「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而是個人與地主約定承租。關於這部份,農委會必須面對並協助這些佃農與地主協調,讓佃農得到合理的補償。
第二個爭議是,《水利法》規定用水順序依序是民生、農業、工業,雖然也明訂缺水時可提供補償來變更供水順序,但為什麼農業用水都優先被挪用?
以休耕來因應民生及工業用水,合理性可公開討論
經濟部水利署預估,休耕4萬多公頃稻田可節省4億噸水,所以這次抗旱的目標很清楚,就是要省下這4億噸水。至於為什麼優先採取停灌休耕,水利署的說法是農業用水佔總用水量七成,可節省的空間比較大。
但其實12月8日行政院長毛治國上任第一天就前往水利署,指示以穩定民生、工業用水為前提,並請經濟部、農委會即早規劃明年一期稻作停灌。
也就是說,以停灌休耕來因應民生及工業用水是既定政策,多年來也一直如此
,大家都等缺水時才談節水,這通常已經來不及,農民被迫休耕,人民及企業則要負擔龐大的休耕補償費,不論誰都是輸家。
既然優先停灌休耕政策遭受挑戰,行政院不妨建立一個公開透明的機制,重新協調。如果社會共識是不應該休耕,減少民生、工業用水來因應為什麼不能是另一種選項?總之不是只以行政院長個人意志就決定用水順序。
避免休耕爭議,用水管理及節水更重要
另外比水權爭議更重要的是,這4億噸水是有機會可以不缺的。台灣一年糙米供給量170萬噸(含進口14.4萬噸),但需求量只有150萬噸,呈現供過於求的現象。為了保障糧價,農委會每年花大筆經費保價收購,稻作政策早就該檢討。而且台灣地區一期稻作面積大於二期,但一期稻作卻是一年中較缺水的時候,如果能依水情狀況調整,停灌休耕的情形就會減少。
另一方面,農業的確有很大的節水空間,稻作在整地時最需要水,但插秧之後需要的水就比較少,但許多地區的灌溉方式卻無差別,無形中就浪費了許多水。也許有人會說農業用水還有灌溉以外的功能,但缺水時滴水珍貴,如何更精準計算灌溉供水,是一個重要且必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