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瘋國學班 良莠不齊亂象多

中國家長流行送子女上國學班,但國學班素質堪憂,形成教育亂象。(取自網路)

打著「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旗號的「國學班」,近年來在中國各地有如雨後春筍,甚至形成「國學村」,然而業者素質良莠不齊,地方政府疏於管理,導致亂象叢生。9歲女孩「童童」在北京農村國學班被虐事件,也揭開了國學班亂象的冰山一角。

今年春節前,河北保定女孩童童被母親送到北京順義農村去讀免費的「女德國學班」,不料卻遭張紅霞令人髮指的虐待——針扎指甲、揪頭髮撞墻、踩斷鎖骨……童童被折磨得奄奄一息。

《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國學」是當下教育培訓市場炙手可熱的概念,然而「作坊」式國學班遍地開花,大多游離於監管視野之外,缺乏辦學資質,教育品質堪憂。

以北京市昌平區香堂村為例,當地號稱「國學村」,至少有20個國學班,不少家長不遠千里帶著孩子前來求教。

國學班教授的內容五花八門,教學形式也十分多樣:有周末開課,也有全日制「私塾」;有的只教中文的,也有中英文雙語教育;有的只教經文,也有教授八段錦、古琴的。這些國學班大多具有「黑色產業」的幾個共同特徵——無照辦學、師資業餘、斂財意圖明顯。

根據規定,教育培訓機構應向教育主管部門申請獲得辦學資格證,再由工商部門頒發營業執照。然而在「國學村」,不少機構未經註冊,便開展教學活動。

位於順義區的「三畏書院國學班」老闆黃先生坦言,「就是在教自家孩子時想普及國學文化」。「太和文思國際經文(兒童)書院」名譽院長劉兆基也辯稱,自己辦的是教育諮詢機構,不需要向教育部門申請資格證。「九龍樹國學館」的朱先生則坦言,由於最近村裡查得緊,九龍樹國學館已不在京招收長期生,只辦短期的夏令營。

雖然無照教學,但收費卻毫不含糊。劉兆基表示,太和文思的國學班收費是每月人民幣7500元(約新台幣35000),隨著未來教育資源的完善,收費將提高到1.5萬元(約新台幣70000)。

為了招收更多的學生,國學班打出各種招牌,例如承諾學生學成後可以當老師。北京昌平區的普賢書院就在官方博客寫道:「培訓目的:為本機構和社會各界培養輸送國學師資,成績優異者可以留在本機構就業或者推薦給其他機構」。

事實上,這些國學班的師資都沒有經過專業教育。朱先生表示,九龍樹的老師都是「長期學習傳統文化的」、「跟著館長學習了多年經典」。博古少兒國學培訓班的老師常華說,自己和培訓機構的老師大多是自學,學校就她一位老師,18門課程都由她上。

中國「國學熱」由來已久。早在1992年,北京大學就成立了國學研究院;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國學院。一些媒體也紛紛開設「國學」專版、「國學講堂」。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認為,雖然國學熱是公眾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表現,但是變了味的國學培訓卻玷污了文化,「一些人打著國學的旗號,做損害國學的事情,脫離了文化本身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