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文化協議 台要加深口袋 中要統一腦袋

副總統吳敦義曾在閣揆任內直言「ECFA管的只是口袋,文化協議管的卻是腦袋」。(吳逸驊攝)

文化部積極推動兩岸洽簽文化協議,希望有助文創產業發展。然而兩岸事務官員分析,五年來兩岸簽署協議以經濟議題居多,因此文化部也認為文化協議屬產業性質;實則中國將其定位為「增強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政治意涵高於經濟效應,雙方認知有明顯差距。

儘管中方並不排斥將知識產權等權益條文納入文化協議中,但官員強調,法律細節都還有待談;對決定是否協商,政府高層對文化協議的看法就不盡一致。據透露,副總統吳敦義還在行政院長任內時,就對文化協議可能涉及的文化認同、意識型態等問題相當警惕,更曾在內部討論時直言,「ECFA管的只是口袋,文化協議管的卻是腦袋」,主張從長計議,不宜貿然進行。?

文化部長龍應台希望藉簽署兩岸文化協議,提升文創產業的經濟效益,但對中國方面來說,兩岸協議從事務議題、市場開放、司法互助等不斷累積,文化協議若能簽署,將使兩岸交流進展至思想層面。

兩岸事務官員指出,中方一直明確表達文化協議可「加強兩岸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例如中國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去年10月在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中呼籲兩岸速簽文化協議,便表明希望藉由洽簽協議,「增強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增強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意識」。

決策幕僚透露,近幾年兩岸文化交流的要角主要由前行政院長劉兆玄主持的「文化總會」擔任,也為台灣爭取「中華文化」話語權把關;但由於對產業面發展關切不多,因此文化部在產業界的爭取下動作也越來越大。

官員分析,雖然兩岸藝文界的交流步伐比其他領域更快,ECFA也已包括影視產品的等項目,但高層對文化協議簽署仍持保留態度,關鍵就在「文化」的意涵可能涉及意識型態,北京方面對文化協議的期待遠高於產業效益,我方必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