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掙脫敗選陰影 歐巴馬「王者之聲」宣戰

美國總統歐巴馬20日宣布美國移民政策30多年來最大規模的變革(美聯社)

美國11月4日進行期中選舉投票,歐巴馬總統領導的民主黨在國會選舉大敗虧輸,眾議院的席次劣勢擴大,參議院的多數黨地位也拱手讓給共和黨。不僅結果難看,一般分析家都認為,民調支持率只剩4成的歐巴馬,要為敗選負最大責任。

看來歐巴馬雖然貴為超級強權領導人,但剩下兩年任期只能當一個束手縛腳的「跛鴨」,以低姿態與共和黨掌控的國會打交道,期盼能夠在力挽「大衰退」狂瀾、推行全民健保之外,再留下幾樁歷史功業。

然而歐巴馬顯然不做此想,期中選舉失敗不代表大勢已去,而且涉及複雜的主客觀因素,要他負全責並不公平。更重要的是,美國是一個典型的總統制國家,在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架構中,身為總統的他,仍然有相當大的揮灑空間,他不會輕易向反對黨低頭,更拒絕自我限縮。

因此,期中選舉過去才半個月,歐巴馬才剛從亞太峰會行程回來,他就主動出擊,向共和黨宣戰。共和黨指控他無視憲政體制,把總統當成帝王來做,為他奉上「Emperor Obama」、「King Obama」之類的「尊號」。因此不妨說,歐巴馬在宣戰時刻,發出了王者之聲。

歐巴馬選擇的戰場是非法移民議題,動用的力量是「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簡而言之,美國非法移民問題已形成內政危機,國會卻因黨派鬥爭(主要是共和黨的杯葛)而坐視,形成嚴重的立法怠惰。因此歐巴馬要動用《憲法》第二條賦予的總統行政權力,繞過國會這潭死水,直接修改政策法規。

這項變革的利弊得失見仁見智,多個智庫的研究顯示,歐巴馬讓大約500萬名非法移民免於被遣返的命運,不僅合乎社會公平正義,降低西語裔與亞裔族群的不安與不滿,對經濟也有助益,應該是一個方向正確的政策。

在共和黨方面,自然是被捅翻了馬蜂窩,群起圍攻歐巴馬。但特別的是,共和黨領導階層顧忌西語裔選民的感受,不太敢就政策論政策,而是全力撻伐歐巴馬如何專斷獨行、濫用總統職權、無視於期中選舉透顯的選民意志。口誅筆伐之外,共和黨也誓言從國會與法院雙管齊下,逆轉歐巴馬的專斷決策。

反歐巴馬陣營指揮官、眾議院議長貝納(美聯社)

就連民主黨陣營,也有許多國會議員對歐巴馬的舉動不以為然,擔心他在憲政法理上未必站得住腳,而且兩黨協商大門還未重啟就已上鎖、封死,未來兩年華府運作會陷入癱瘓。另一方面,儘管西語裔與亞裔力挺民主黨(期中選舉超過6成),但是他們大約只佔美國選民的1/9;而且佔選民3/4對他們仍然深懷疑忌,就選票消長來計算,民主黨恐怕得不償失。

只是無論各方如何算計,歐巴馬顯然心意已決:在2017年1月20日任期屆滿之前,他不願再受制於原本就欠缺合作意願的共和黨,也拒絕被民主黨內的姑息主義勢力掣肘,他要做一個強勢的總統,行使憲法賦予的總統職權,鞏固自己的歷史地位。共和黨如果見風轉舵,很好;如果全面抵制杯葛,那就訴諸民意,讓共和黨自斷生路。

過去6年,歐巴馬曾經在內政外交許多議題上畫定紅線,警告對手或敵國一旦跨越,天威難測。然而對手或敵國真的跨越了,歐巴馬與其政府的反應卻是七折八扣,雷聲大雨點小。外交上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敘利亞政府使用化學武器,以及俄羅斯併吞原屬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內政上則是移民政策與法規的改革。

時間不多了,至少在內政領域,歐巴馬顯然拒絕再讓他的的紅線變成虛線。移民政策之後,下一個戰場將是溫室氣體減量排放。至於這樣獨斷獨行的強勢作風,是否會擴展到美國的外交政策,目前還很難看出端倪,世人將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