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會上接連發生駭人聽聞的食品安全和街頭殺人事件,尤其是情殺女友致死的兇嫌,畢業於建中、台大,學業成績優異,殺人手段竟如此兇殘。在高度追求金權和物慾的台灣,品德教育是否出了嚴重問題,值得大家省思。
《論語》中有段話說得好:「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現在的台灣,許多政治人物講求的是政治權謀,知法玩法;許多商人唯利是圖,無所不用其極;更值得關切的是,校園中也越來越功利,許多學生當幹部,做志工的主要目的,不是服務他人,兒是為了免試入學比序加分。道德披上了功利的外衣,社會無恥無格之事,自然接踵發生。
台灣戒嚴時期初生的民眾,記憶應該還很深刻,那時讀小學,每天都有朝會,遇到天雨不能到操場集會時,就要在班上透過廣播進行朝會活動,最後還要隨著廣播複誦:「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恥,是確確實實的覺悟。」「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春秋戰國時代,管仲的治國名言;顧炎武的〈廉恥〉一文,闡釋得更加透徹。民國26年,教育部將「禮義廉恥」訂為全國各級學校的「共同校訓」,但解嚴後,越來越少學校提及這四個字,只有在紅衫軍反貪腐的短暫行動中,「禮義廉恥」成為重要的核心價值,不過也就那麼曇花一現。
台灣解嚴後,包括勞工、農民、環保、消費者保護、以及教育改革等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其中影響最深遠,迄今仍持續發酵的,就是教改。因為從戒嚴中解放出來,這些改革運動有個共通點,就是反威權。戒嚴時期有髮禁,現在解除了;戒嚴時期國中的「管理」組長,現在改名為「生活輔導」組長;戒嚴時期推行的「國民生活須知」,教育部已經不提了,現在推行的是「品德教育促進方案」。
反威權,追求民主,是該走的方向,但禮義廉恥是道德的準繩,應與威權無關。禮義廉恥,簡單明瞭,可是現在學校不談了,改為推行品德教育促進方案,但這個方案於民國93年公布實施迄今,已經十年了,有多少人知道學校在推行這個方案,又有多少人知道這個方案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品德教育促進方案的內容文字非常多,整個方案分為緣起、目標、實施原則、實施策略、經費、組織分工、獎勵與考核、以及成效評估等八大項。在實施原則部分,總共提出了五大原則,包括:創新品質、民主過程、全面參與、統整融合、分享激勵。品德教育如何「創新品質」?這項方案的說明如下:
「品德教育的內涵,並非復古與教條,亦非否定文化傳統與既有貢獻,目的在於面臨諸多挑戰與多元價值之際,以創新品質原則,選擇、轉化與重整當代品德價值觀,並以新思維、新觀念、新行動,共同推動此國民素質扎根工程,以達精緻、深耕、成效、永續的方案目標。」
品德教育要如何透過「民主過程」的原則推動?方案如此闡釋:「品德核心價值與行為準則的產生,宜考慮各級學校/社區/縣市之不同性質與特點,強調社群營造的自主動力,並藉由群體內核心價值的凝聚與形成歷程,體驗並展現當代公民社會之精神,各校可將儒家思想的價值、台灣傳統美德、校訓或當今普世價值等加以反思與轉化,再依學校需求與特色、學生特性及既有資源,透過由下而上的溝通與思辨過程,選擇品德教育核心價值並制訂具體行為準則。」
看完整個方案,可以用一句話形容:「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實在太艱深了!」不知學校老師看完之後,是否知道要怎樣去推動這格方案?教育部推行的品德教育促進方案,要求學校要透過「民主過程」,由下而上的訂出符合自己學校特質的品德行為準則,但教育部委託學者專家訂定了一堆方案,包括把學生、老師、家長搞得暈頭轉向的十二年國教方案,有哪些方案是透過由下而上的民主過程定出來的?
品德教育方案訂得如此抽象、複雜、難懂,推行十年下來的效益如何,教育部應該提出檢討報告。
教育要跟得上時代,要創新,要進步,這是大家都認同的;但教育更重要的一件事,是要把學生的品德和基本知能教好。以今年師鐸獎得獎的某些老師來說,他們未必清楚品德教育促進方案的內容,但他們花了畢生心血獻身於教育,奉行的可能就只有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的這句至理名言,不但適用於學校教育,也適用於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其實品德教育沒那麼複雜,也不需要談那麼多大道理,只要用愛心、用簡單具體明瞭的行為準則,透過身教、言教去潛移默化學生就對了。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